第六章 合縱連橫 誰來回答中國(第2/2頁)

不被供養的,更如此。

於是戰國二百年,就成了充滿矛盾的時代:民眾水深火熱,士人備受尊崇;社會動蕩不安,學術空前繁榮;道德普遍滑坡,思想充分自由。中華史上最黑暗最痛苦的動亂年代,變成了思想文化的黃金時代。

當然,這個時代要從春秋晚期的孔子算起。

奇怪嗎?不奇怪。事實上,正因為社會劇變,天下大亂,道德淪喪,共識闕如,中國向何處去才成了問題。同樣,正因為一個跨國界、超宗族的精英階層勃然興起,又沒有一統天下的強權能夠鉗制輿論,問題的回答才有了可能。

於是,儒家代表著文士,墨家代表著武士,道家代表著隱士,法家代表著謀士,紛紛亮出自己的主張,力圖影響歷史的進程。這是當時最自由也最活躍的力量。因為自由,所以是百家;因為活躍,所以要爭鳴。

世紀大辯論開始了。

那就看他們如何亮劍!

本卷終

請關注下卷《百家爭鳴》

[14]請參看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。

[15]劉向的《戰國策序》就說:“戰國之時,君德淺薄,為之謀策者,不得不因勢而為資,據時而為畫,故其謀扶急持傾,為一切之權。”此說甚為有理。

[16]見王充《論衡·效力》。

[17]據說,田成子是“殺一牛,取一豆肉,余以食士;終歲,布帛取二制焉,余以衣士”。見《韓非子·外儲說右上》。孟嘗君與三千食客吃同樣的飯菜,見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。

[18]請參看《史記·魏世家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