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章 五侯爭霸 管仲相齊(第2/2頁)

看明白這張圖,對軍國一體和軍政一體,應當會有更深刻和更直觀的理解。中央集權的思想,在這裏萌芽了。

這就叫“作內政而寄軍令”,是管仲最重要的政策。按照這個軍政一體的制度,卒伍一級的小部隊在居民區內便可訓練,軍旅一級的大部隊在城郊之外便可集結。何況管仲還規定,士人一旦劃定居住範圍,就不準遷徙。鄰裏之間,更必須守護相望,有福同享,有難同當。管仲認為,由此人與人相伴,家與家相依,打起仗來,就不但不會行伍錯亂,而且能保證同仇敵愾。難怪管仲不無得意地對桓公說:君上以此精兵三萬橫行天下,請問哪個能夠阻攔?[6]

顯然,這是一種保甲制度,也是一種軍國主義,是不折不扣的霸道。尤其是不準人民自由遷徙和變更職業,很明顯是在侵犯人權。但桓公既然要成就霸業,當然只能講霸道。人道也好,王道也罷,都只能束之高閣。至於如何發展經濟,充實戰備,開展外交,便都不過技術問題。

[1]事見《史記·齊太公世家》。

[2]文姜嫁到魯國,是在魯桓公三年(前709)。當時做父親的齊僖公曾一路相送而至於讙(讀如歡,魯國地名,約在今山東省寧陽縣),似乎對文姜不太放心。實際上此前他曾想把這個女兒嫁到鄭國,卻被婉拒。魯桓公攜文姜訪齊,則是在公元前694年。此間襄公與文姜兄妹,應有十五年不曾見面。這次重逢,自然如幹柴烈火,不可自制。

[3]事見《左傳·桓公十八年》。

[4]魯桓公死後,魯文姜與齊襄公的偷情,《春秋》的記載有:魯莊公元年三月,夫人孫(遜,私奔)於齊;二年十二月,會齊侯於禚(讀如酌);四年二月,享齊侯於祝丘;五年夏,如齊師;七年春,會齊侯於防;七年冬,會齊侯於榖。齊襄公被殺後,文姜曾於魯莊公十五年如齊。此行是否意在與齊桓公偷情,不詳。但此年系齊桓公始霸之年。此後,文姜又於莊公十九年和二十年,兩年之間兩次到了莒國。去幹什麽,不清楚。一年後,即魯莊公二十一年,文姜去世。

[5]魯桓公是魯惠公的嫡子,魯隱公的弟弟。公元前712年,魯國大夫羽父謀殺了隱公,立桓公為君。桓公在位十八年,無大政績亦無大過錯。他的窩囊,當是魯國的窩囊。

[6]以上管仲的治國方略請參看《國語·齊語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