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禍起蕭墻 霸主就要來了(第2/2頁)

當然,周王的臉面,在春秋早期還是維護得很好。因為這臉面是旗幟,也是旗號,可以做虎皮,也可以當槍使。公元前714年(魯隱公九年)和第二年,鄭莊公伐宋,給出的理由便是“宋公不王”(宋殤公不朝見天子)。此即所謂“以王命討不庭”,被當時的輿論認為很正當。[11]

其實,宋殤公固然傲慢無禮,鄭莊公又何嘗真正尊王?六年前,他不是派兵割走了周王的麥子和谷子嗎?

用不著揣著明白裝糊塗。誰都知道,再好的臉面,也不過自欺欺人。真正管用的是實力,說了算數的則是大國。於是大國崛起,小國站隊。小國需要的是保護傘,大國想要的是領導權。大國和小國都有自己的小九九,周天子風光不再。

重組江湖,勢在必行。

擁有號令天下的實際指揮權,成為國際社會的江湖老大和帶頭大哥,這就是“霸業”。成就了霸業的諸侯,是“霸主”。霸主之道,是“霸道”。霸道不是王道,霸主也不是共主,所以還得周天子在那裏支撐門面。所有的霸主,也都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。但誰都心裏清楚,他們真正尋求的,是自己的政治利益。王室的臉面,不過是遮羞布。

遮羞布並沒有權威,哪怕再好看。一言九鼎的,將是相繼崛起虎視眈眈的超級大國。

霸主即將誕生。

王權時代結束,霸權時代開始。華夏大地上,又將演出怎樣的戲碼?

[9]本段請參看翦伯贊《先秦史》、楊伯峻《春秋左傳注》。翦伯贊《先秦史》稱,《左傳》一書中與戰爭有關之名詞的出現次數,共計侵60次,伐212次,圍40次,入27次。

[10]鄭國兼並戴國,是在魯隱公十年(前713)。齊國兼並譚國,是在魯莊公十年(前684)。從此,《春秋》開始使用“滅”的概念。

[11]請參看《左傳》之隱公九年和十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