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 西周大封建 邦國制度

邦國制度的核心,是“封建”。

這裏說的封建,不是封建社會或封建主義,跟封建禮教或封建迷信更是兩回事。其實迷信跟封建毫不相幹,禮教前面冠以封建二字也是亂點鴛鴦譜。封建,通俗地說就是“分封”,但叫“封建”更準確。因為不但要封,而且要建。封就是封邦,建就是建國。封和建,都是動詞。邦和國,是名詞。封邦建國,是動賓詞組。這是本來意義上的“封建”。

先說“封”。

封就是“爵諸侯之土”。這是許慎的解釋,也是學界的共識。說白了,就是分封諸侯的時候,要給他一片領土,一個地盤,還要明確地劃出疆界。

這就得“封”。具體做法,是在邊境線上挖溝,叫“溝封”。挖出來的土,堆在兩邊高高隆起,叫“封土”。土堆上面還要再種樹,叫“封樹”。種樹主要是為了加固隆起的封土,防止坍塌,同時也更醒目。至於那條溝,也有多用。它是疆界,也是渠道,平時蓄水養樹,澇時可以排洪。

顯然,封的意義在“疆”,所以也叫“封疆”。封出來的政治實體,就叫“邦”。在古文字中,邦和封可以是同一個字,不過封是動詞,邦是名詞,相當於今天所謂“國家”,但又不能叫“國家”。因為在先秦,國是國,家是家,並不能混為一談。而且春秋以前的邦,包括宋、齊、魯、衛、晉、燕、楚等等,嚴格說來只有“半獨立主權”。成為“獨立主權國家”,要到戰國。

◎甲骨文“封”(甲2902)
◎甲骨文“邦”(前四·一七·三)

不叫國家,叫什麽?

邦國。[4]

邦國是最合適的稱呼。因為所有的邦,都包括城市和農村。城市叫國,加上農村叫邦。邦是全境,國是都城,邦比國更準確。當然,邦與國也可以通用。因此,叫邦,叫國,叫邦國,都行。叫國家,不行。

邦國有大小。小一點的,是一個城市加周邊農村。因此,其國名往往從邑。這就是“城市國家”。大一些的,是以一個中心城市為首都,再加若幹城市和周邊農村,這就是“領土國家”。西周初年,大多數邦國都是城市國家。只有周例外,有豐、鎬、洛邑好幾個城市。

周,也是邦國嗎?

也是。只不過,是最大也最高級的。周的國君稱王,因此是王國。而且,也只有周君可以稱王。其他邦國之君,或為公(如宋),或為侯(如齊),或為伯、子、男,不等。但他們可以統稱為侯。因為侯是“有國者”,或“封藩守疆之殊爵”,也就是在邊疆保衛天子的人,所以又叫“侯衛”。侯是很多的,所以叫“諸侯”,也就是“諸多的侯”。等到戰國,諸侯們紛紛稱王,邦國制度就解體了。

由周王國和諸邦國組成的世界,叫“周天下”。這個天下,跟秦漢以後的大不一樣。秦漢以後,是“一個天下,一個國家,一個天子,一個元首”。比方說,秦帝國與秦天下是合一的,秦天子也就是秦皇帝,這就叫“帝國制度”。

邦國制度則不同,是“一個天下,許多邦國,一個天子,許多元首”。天下只有一個,即周天下;天子也只有一個,即周天王。但在這個天下裏面,有許多邦國,比如宋公國、齊侯國、鄭伯國、楚子國、許男國,等等。這些邦國,都有自己的元首,而且不一定同姓。

這樣的天下,怎麽能叫“王朝”?

也只能叫“國家聯盟”。

這樣的國家聯盟,或多或少有點像英聯邦。但,英國不是聯邦的“宗主國”,女王也不“封建諸侯”。英聯邦的成員國,包括英國與加拿大、新西蘭、澳大利亞等,都是平等的。聯盟則是“松散的聯合體”,成員國可以加入,也可以退出。

◎周代部分地名從邑國名

國名 姓及始建之君 所在地
邘(yú) 姬姓,武王之子 河南沁陽西北邘台鎮
邢(xíng) 姬姓,周公之後 在今河北邢台市內
(qí) 姬姓,文王之子 陜西岐山縣東北
邠(bīn) 姬姓,周太王之國 在今陜西彬縣
邶(bèi) 紂王之子 在今河南淇縣以北、湯陰縣東南一帶
邰(tái) 姜姓 陜西武功縣西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