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30章 曇花一現(第2/3頁)

比如,戶科給事中楊文舉奉旨帶三十萬銀賑災,結果他卻一路吃喝玩樂,地方官也樂於奉承招待,至於災民,早被他們忘記到腦後跟去了。

還有,州縣官員事先會探聽勘荒官什麽時候,從哪裏經過。於是,他們就在那個必經之地擺上施粥救災的架勢;堆儲材米鹽菜炒豆,還高竿懸黃旗,書“奉憲賑粥”,周圍全是找來的村民。官不到,一切不動;官一到,就鳴鐘散粥;等官一走,立刻收拾東西走人。

如此種種,一次兩次好多次,從萬歷年間開始積累,等到崇禎年間時,所有累積起來的惡果一起爆發出來,大明不亡就怪了!

此時,就聽崇禎皇帝對底下群臣說道:“大明疆域廣大,如果天災發生在離京師遙遠之地,比如此次地龍翻身,等京師這邊反應過來,就為時已晚。嘉靖年間的關中大地震,災區瘟疫橫行,也是救災不及時的體現。因此,朕絕對,對於我大明救災細節,朕欲和諸位再商討一下細節,而後頒行天下,令地方官照辦,可令救災能更及時,減輕災害對我大明百姓的影響!”

對此,底下文官太監,自然不會反對。

於是,崇禎皇帝就大明開國以來建立的這套防災救災體系,進行了深一步的探討。在商議了整整一天之後,或者可以說是在崇禎皇帝的主導之下,對現有體系進行了補充,最主要的不同是:

第一,給縣府這些地方主官規定了具體的災情級別,比以前更為具體,明確可以先賑災後上奏。這個在大明朝一開始也是有的,不過後來地方官都不敢這麽做。這次崇禎皇帝給了具體的依據並進行了強調。

第二,衛所軍隊參與救災。以前的時候,對於當權者來說,軍隊這個東西是相當敏感的。而且軍隊的職責,就是種田打仗而已。

不過在崇禎皇帝主導的這幾年內,已經陸續有一些地方的衛所軍隊奉旨參與到了救災當中去。如今,崇禎皇帝趁著這次大面積地震的機會,正式給衛所軍隊新增加了救災的職能。並且相關細節也給予明確:就是什麽災害等級之下,當地主官就可以先行調動什麽級別的衛所軍隊進行救災。

第三,對於救災中的細節,包括瘟疫防治等等後續的措施,也全都細化,形成一個規章制度,讓大明各地官府能做到有法可依,不至於真要發生什麽事情的時候不知道該什麽做,不但錯失救災的黃金時間,還會導致災荒影響的擴大。

最為關鍵的是,還對地方官府在救災中的行為進行定責,獎懲都有。發生了天災,如果救治得力,是可以趁此機會加分的;當然,救治不得力,那是要減分甚至治罪的。

第四,明確規定,在勘災環節,分明暗兩線,會有欽差巡查地方,看救災情況;也會有廠衛暗中調查,至於廠衛是一波還是幾波,是東廠還是錦衣衛,這個取決於皇帝的意思。

第五,捐納、旌獎兩個鼓勵民間參與救災的環節,崇禎皇帝也給予了強調。捐獻谷物,或者在救災中出力大的,最高榮譽是可以獲得皇帝的接見。

能和皇帝見面,就不止是榮譽那麽簡單了,地方官府知道你要去見皇帝,就怕你亂說話,必然也會優待;如果平時遭受有不公,能和皇帝見面也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途徑。這個新加措施,絕對是能鼓勵富戶的一種有效手段。

……

從這種種措施中,特別是和歷代大明皇帝一比較,大明的文武官員、還有百姓全都知道,當今皇上關心百姓,心系百姓,急百姓之所急,絕對是真正的愛民如子。從新的條例一公布,崇禎皇帝的威望就又刷新了一波。

在崇禎皇帝忙著這個事情的時候,盛京城內,難得變得喜慶了起來。

討伐朝鮮的大軍回來了,不但帶回了很多糧草物資,金銀珠寶等財富,甚至還把朝鮮君臣也都給押來了。

難得有一次大勝,皇太極自然是要廣為宣傳,竟然親自出城迎接凱旋之師。當然了,他都出城了,那盛京城內,能出城的,自然也都出城了。

這次領軍出征朝鮮的,是豪格和嶽托兩人。在全城人的矚目之下,他們兩人上前向皇太極行大禮,並大聲報上此次朝鮮之戰的戰果。

每稟告一句,皇太極的親衛便齊聲大喊,重復一聲,讓所有人都能聽到。

這一次,豪格和嶽托兩人,那是把整個朝鮮都給抄了的。朝鮮王宮和文武官員的家,也都沒有幸免。因此,所獲得的糧草物資,金銀珠寶,比起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多。

每公布一次戰利品的數據,盛京城的這些人都振奮了一些。勝利的喜悅,沖淡了這些日子來的恐怖,也喚回了他們記得的“大清無敵”的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