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5章 崇禎十四年到了(第2/3頁)

讓崇禎皇帝有點遺憾地是,這十個建虜並不是分布在滿清八旗中,而是集中在正白旗內。要不然,消息來源以後就能多樣性一點。

放了這十個建虜回去,下一次應該不會再出現建虜集結重兵打祖大壽,而自己不知道這樣的事情發生了。崇禎皇帝心中想著,便開始安心過個好年了。

回顧崇禎十三年,最讓他開心的事情,其實不是常熟民變案後的整頓官場,也不是稱之為“釘子行動”的遼東戰事,而是意料之外的和鄭芝龍的協議。

常熟民變案之後的整頓官場,是崇禎皇帝花了心思的,一環接一環的整頓,因此,最後整頓的結果,完全在他的意料之內,開心是開心,但不是最開心。

“釘子行動”也同樣如此,盧象升帶去遼東的軍隊,是崇禎皇帝挑選出來的積年老賊為骨幹,這些人是自發願意去遼東贖罪,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主觀能動性。這樣的軍卒,遠比一般軍卒要好用。而且盧象升手下,水師是特意從福建調來的,戰馬是特意去河套搶來的。

這麽大的心思花下去,說句實話,就算不是盧象升領軍,而是換成孫傳庭或者洪承疇,戰績也不會差的。因此,對於遼東戰事,崇禎皇帝也是高興的,但不是最開心的。

相對這兩個事情來說,鄭芝龍這邊的收獲,就絕對是意料之外,而且也是收獲最大的。

要知道,鄭芝龍的船隊,一年光靠收保護費就有上千萬兩之舉,五五分成的情況下,朝廷都能白得五百萬兩左右。而後,這其中的大部分銀子,都依舊委托給鄭家,直接從南洋換成糧食送往大明北方。

小冰河時期,天災可不是說著玩的。南澇北旱,也不是一下就能人定勝天。雖然興修水利的事情,一直有在做。可要見效,至少也要三年五載才行。而這中間過程中發生的災情,還是要朝廷從其他方面來救災才行。

而救災最實在的一條,就是要保證災民有得吃。崇禎皇帝在嚴格監督地方官府救災之外,最為重要的一點,就是鄭家源源不斷地從南洋向大明輸入糧食。

也真是因為這個為前提,因此國內雖然有災情,朝廷還在西北、西南以及遼東用兵,卻再沒有出現大得餓死人的災情。也讓崇禎皇帝有了整頓官場,開辟遼東戰線的可能。要不然,朝廷絕對沒有這個精力來做好這兩個事情。

來年的糧食問題,還是重中之重!崇禎皇帝心中想著這事,畢竟遼東戰場的開辟,那邊就要輸入大量的糧食才可以!前方將士們只有穿得暖,吃得飽,哪有足夠的精神打仗!

想完了遼東的事情,崇禎皇帝便又想起了西北的戰事。有一點,讓他有點出乎意料的是,西北的敵人,那個叛將柴時華勾結而來的外敵,幾乎都是不堪一擊,被地方官軍連同吳三桂一起,打了好幾次的落花流水。虧了對方也是騎軍,逃得快,要不然,幾個部族都不夠滅了。

在原本的歷史上,叛將柴時華也沒有翻起什麽浪花。他勾結了西部及吐魯番兵力入侵,結果被副將王世寵擊敗。柴時華走投無路之下,只好舉火自焚而死!

不過在這個位面上,因為蝴蝶效應的關系,烏拉特部也成了柴時華的助力,使其兵力比起原本歷史上要強大的多。因此,這個時候,柴時華還在興風作浪,但多了吳三桂這支騎軍,照樣如同歷史上一般被打得丟盔棄甲。

想著這個事情,崇禎皇帝又想起祖家軍已經被建虜所滅,心中衡量了一下,便下了一道旨意,讓吳三桂凱旋,增強關寧這邊的戰力。畢竟賀人龍所部並不屬於關寧,只是從禦馬監這邊臨時調過去而已。

至於西南那邊,這種原始雨林的打仗並不怎麽好打,因此,戰事並沒有顯著進展。崇禎皇帝在此時,也就沒有過多操心。

禦馬監轄下的三大營,經過這一年多的訓練,都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。

磐石營這邊,之前禦駕親征時沒有配置好的偏廂車之類,都已經配置到位,且已經訓練了一段時間。各種火炮,也都已經有了。再訓練個一年半載,絕對能達到戚繼光在兵書中要求的那樣。不過火藥的消耗量有點大,還有火炮也都淘汰回爐了一批。不過朝廷眼下有錢,支持訓練不是問題。

勇衛營中的新兵,之前的時候單獨抽調出來,和京營那邊進行了一次對練,把京營打得落花流水。雖然不能證明勇衛營的新兵已經能去和建虜打仗,但從另外一個側面來說,京營也是夠爛的,到了該整頓的時候了。

相對來說,驃騎營這邊,訓練反而是最慢的。之前挑選新兵的時候,雖然就有要求,必須懂騎術,但是,騎軍訓練,不但是要訓練兵卒,還要訓練戰馬,互相之間要能配合,要他們習慣火炮火槍的聲音,等等內容,實在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做好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