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57章 臨陣換將(第2/3頁)

孫翊將信將疑,但他一向信任諸葛亮,還是接受了建議,上疏行在。只是路途遙遠,而且江州、魚復還控制在蜀軍手中,斥候來往不便,要等到詔書還需要一段時間。

得知周瑜將至,孫翊親自出營迎接,逆水而上,直到十裏之外的鳳凰山,在山坡上設宴,為周瑜接風。

孫翊先見到的是賀齊。

見孫翊親自來迎,賀齊不敢怠慢,立刻派人向中軍匯報。他自己沒有下船,就在船上等著,等周瑜、祖郎來了之後,才一起登岸,與孫翊見面。

見了面,沒等周瑜說話,孫翊就快步迎了上來,大笑道:“兄長,別來無恙?”

孫翊當年隨母兄一起住在周家,一直將周瑜當作兄長看待。在孫策身邊見習的時候,每逢周瑜回朝,他也是圍著周瑜請教各種問題,周瑜倒是習慣的。只是如今孫翊身為右都護,又統領大軍作戰,身份比周瑜還高半級,周瑜豈能還像以前一樣安之若素。

周瑜趕上兩步,搶先拱手施禮。“天竺督瑜,拜見右都護。”

孫翊連忙托住周瑜的手肘。“兄長,你這就見外了。於公,你我皆直屬樞密院都督處,都是陛下的爪牙,你任都督時間更長。於私,你我都是陛下的手足,你又年長。於公於私,都應該我向你行禮才對。你這麽做,讓我以後如何面對陛下,如何面對其他都督?”

周瑜含笑拱手。“正因為如此,瑜才要以身作則,不能放肆,壞了禮儀。”

兩人互相謙讓了一番。周瑜正式向孫翊介紹荀攸、賀齊、祖郎等文武,孫翊與他們一一見禮,又隆重介紹諸葛亮、蔣欽及蔣琬等人。諸葛亮、蔣欽都是孫策身邊的人,與他們並不陌生,很快就熟悉起來。

周瑜受阻於婁關,慢了一步,被孫翊搶了頭功,賀齊、祖郎等人心裏多少有些想法。如今又因孫翊逼走了夏侯惇,他們才得以進入益州,又欠了一份人情,心裏更別扭,一直擔心見了面之後如何相處,在圍攻江州的戰事中如何分配任務,多少有些防備心理,只是礙於孫翊的身份,不能擺在臉上。

如今見孫翊姿態放得很低,心裏的疙瘩也化解了些許。

當然,戰場主導權還是要爭,總不能在牂柯練了四年,最後卻只能看著別人斬將奪旗,攻城拔寨。

他們可不是荀攸,對什麽都不在乎。

孫翊與周瑜說話,諸葛亮與荀攸坐在了一起,執子弟禮,向荀攸請教用兵為政之道。荀攸連連謙讓,不肯多言。

諸葛亮話鋒一轉。“聞說荀君有山林之志,已經在牂柯選好了隱居之地?”

荀攸詫異地看著諸葛亮。這是他和周瑜的體己話,怎麽傳到諸葛亮耳中了?轉念一想,又覺得很正常。諸葛亮是天子近臣,或許是周瑜透露給天子時,諸葛亮就在一旁,湊巧聽到了呢。

況且他也是求個清靜,倒也不怕人知道。

“諸葛軍師消息靈通。”荀攸淡淡地說道。

“不敢。”諸葛亮同樣報以淺笑。“益州之戰眼看著就要結束了,荀君很快就可以功成身退。只是荀君珠玉在前,這後來者實在不好選。周大都督遠征天竺,將以何人為智囊?”

荀攸笑笑。“新人輩出,才能逾於攸者數不勝數,諸葛軍師多慮了。”

“縱有這等人,若沒有經過真正的戰事歷練,沒有立下戰功,恐怕也擔不起這樣的重任。到時候能不能讓諸位將軍信服,也在兩可之間。”諸葛亮轉頭看看對面正在蔣欽等人說笑的賀齊、祖郎。“雖說周都督在牂柯練兵四年,可是益州之戰集結大軍十余萬,這可是之前未曾有的機會。”

荀攸沒說話,但他明白了諸葛亮的意思。他可以淡泊名利,可以功成身退,但其他人不行。周瑜之所以能忍耐這麽久,是因為有遠征天竺這樣的宏偉計劃等著他。其他人同樣如此。他們大多二十出頭,三十上下,最少還能征戰二十年。讓他們現在就解甲歸田,顯然是不可能的事。

但他們之前的歷練是遠遠不夠的,尤其是大戰經驗的缺乏是他們的短板。益州之戰是一個好機會,他可以不在乎,但周瑜不能不在乎,周瑜麾下的武將謀臣不能不在乎。

一直在一旁傾聽的鄧芝等人也明白了這一點,立刻將目光投了過來,透著期盼,透著渴望。

“諸葛軍師有何高見?”

“請荀君為我等後生演示用兵之法。”

荀攸看著諸葛亮,無聲地笑了。“諸葛軍師謙虛了。你在陛下身邊多年,什麽樣的大戰沒經歷過,何必讓我獻醜。再者,有右都護在,周都督也要聽令行事,該是我等聽諸葛軍師調遣才對,哪有我越俎代庖的道理。”

“荀君莫非忘了,陛下曾對左都護有明詔,二十年之內,左都護在後,安西大都督在前。二十年之後,左都護在前,安西大都督在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