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16章 歪打正著(第3/4頁)

另一方面,嶽麓書院在聘請祭酒、教授時不再局限於五經等傳統經學,而是擴展到《孟子》等子學,這也讓一些原本不屬於主流的學問有了用武之地。

討論很快超出了翰林院的範圍,很快就有人將目光轉向了之前不登大雅之堂的實學。襄陽楊氏建醫堂,蔡氏建農事堂,得到天子的禦筆題名,是朝廷將各種實學納入學術主流的明確信號,各地大族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,紛紛特色人才,張羅學堂修建。

五經之類的學問也就罷了,與普通人關系不大,各種實學卻關系到生意,關系到他們的財富增長。如今競爭激烈,沒點技術優勢,想賺錢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
南陽人為什麽這麽牛?不就是因為南陽的木學堂、鐵官以及織坊起步最早,技術最強麽,不論是藥材還是車船、布匹,都是響當當的高档貨。就連南陽的黃牛都做成了大生意,行銷天下,不少人到了南陽的第一件事就是品嘗一下正宗的南陽牛肉。

事情的發展連孫策都有些始料不及,隨即又欣喜不已。他費心費力的推行新政,引導各地大族積極投資實業,不斷下詔,到處演講,效果卻不如這次籌建嶽麓書院的事件影響大。仿佛一夜之間,這些人都開了竅似的,再也不用他刻意引導,紛紛奔著實業去了。

孫策意識到,經過十年的醞釀準備,新時代正在來臨,而且腳步越來越快。

……

三月春水生。

一轉眨,孫策在洞庭便住了三個多月,眼看著洞庭湖的水位漸漲,君山上的草木返綠,長江的春汛即將到來,君山變得不太適合人數眾多的中軍大營。

正好嶽麓書院即將建成,孫策便請示了吳太後,請她們移駐嶽麓山。

吳太後說,嶽麓山風景雖好,卻正在施工,我去會讓他們不安,不如住到長沙去。長沙是孫堅戰鬥過去的地方,她當然曾在長沙城中住過好幾年。如今孫權被封為長沙王,王宮就在長沙太守一側,她可以住在長沙王宮裏。

反正長沙王在軍中,又沒有王妃,王宮等於空著。

吳太後懿旨傳出,孫策還沒表示意見,太常魏騰就表示了堅決的反對。皇太後可以住到長沙王宮,皇帝怎麽能住在長沙王宮?就算皇帝要留在軍中,那皇後、貴人們怎麽辦?別說是朝廷,就算是普通人家也沒有這麽做的,於禮不合。

吳太後多少有些尷尬,還有些惱怒。

皇後袁衡提出了一個解決辦法:孫堅當年是長沙太守,住的當然是長沙太守府。皇太後想故地重遊,住在太守府就是了。不過太守府要辦公,也不適合由皇太後入駐,不如將太守府改建成別院,作為祭祀孫堅的祠堂,以示對孫堅的紀念。這樣皇太後和皇帝入住就都沒有禮儀上的障礙了,也不會擾民。

至於長沙太守府,別外找個地方安置就是了。

魏騰表示同意,露布上書,盛贊皇後此舉穩妥周全,既不違禮儀,又盡了孝心。長沙相劉先也表示贊成,主動騰地方,並說可以將嶽麓書院的工匠們先帶過去,最多十天就能改建好。

吳太後也覺得這個方案不錯,欣然同意。

三月末,吳太後移駐長沙,住進了新建好的孫堅祠。孫策特地騰了兩天時間,還將孫權從前軍招了回來,一起送吳太後去長沙,順便祭祀孫堅。

站在孫堅的紀功碑前,孫策心中五味雜陳,說不清是什麽感覺。

因為孫堅有遺囑,要以漢臣的身份入土,所以祠堂裏的碑上只提孫堅身為故漢長沙太守、烏程侯以及驃騎將軍的履歷,只字不提他與吳國的關系。

事實上,吳國的建立看起來也與孫堅沒什麽關系。孫堅從來沒有被封為吳侯,第一任吳侯就是孫策自己。但孫策心裏清楚,如果沒有孫堅十幾年浴血奮戰打下的基礎,就算他再聰明能幹,也不太可能白手起家,由一個普通百姓統一天下,想抱袁術的大腿都未必有資格。

機不可失,時不再來,孫堅幾乎抓住了每一個機會,才為他奠定了基礎。討許昭,征叛羌,平黃巾,少一個,他都沒機會成為一方諸侯。

孫堅堅持以漢臣入土,那是他的信仰。從一個商人之子成為一方諸侯,他對大漢朝廷的感激發自肺腑。韋昭寫吳史,說孫堅在洛陽得玉璽,本是想為孫吳立國尋找一些合法性,實際上卻是弄巧成拙,往孫堅臉上抹了黑。以孫堅向袁術俯首,心甘情願做馬仔的自覺性,他就算撿到玉璽也不會私自保存,十有八九要交給袁術,或者直接獻給朝廷。

雖說對這些不太在意,可是不能追認孫堅為帝,還是成了孫策心裏最大的遺憾,尤其是看到這塊紀功碑的時候。他在碑前站了很久,向站在一旁的太常魏騰請教,該怎麽解決這個問題,是按孫堅的遺願辦,還是按照禮儀,追封孫堅為帝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