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12章 雄心壯志(第3/4頁)

秦宓瞥了尹默一眼,本想反唇相譏,想想又放棄了。思索良久後,他一聲長嘆,端起酒杯,一飲而盡。“這麽說,思潛也贊同吳帝的民心說?”

“民心雖不可靠,可是與虛無縹緲的天命相比,畢竟實在一些。譬如行舟,正因為知道水可載舟,亦可覆舟,才會更加小心,不敢孟浪。這難道不比自以為天命在我,任意妄行更好?”

秦宓無言以對,只好再次端起酒杯,一飲而盡。

“慢點喝。”尹默哈哈一笑。“借酒澆愁,只會更愁。形勢如此,非你我能左右,你若是真想忠於使命,還是勸蜀王早日投降的好。以曹昂與陛下的關系,曹家總不會比蒯家還差吧。”

……

上庸、钖縣的叛亂,打亂了原先的計劃,也讓軍謀處、軍情處的軍師、參軍們意識到大吳境內並非鐵板一塊,山區和平原也不太一樣,並不是戰勝就能永遠占領。

增援是必須的,但以什麽樣的方式增援,引發了激烈的爭論。

郭嘉認為,根據當前的形勢,加上新船在沔水流域試航的情況,應該調整之前的計劃,以沔水流域為主戰場,以長江三峽為輔戰場,溯漢水而上,先平定叛亂,穩住漢中形勢。

劉曄則認為,申耽、申儀不過是疥癬之患,派一大將,率數千士卒增援即可,無須天子親征。且若是改變預定計劃,必然要調回右都護孫翊部,大費周章,又要耽誤不少時間,很可能會錯過這個冬季,一拖又是一年。

兩人相爭不下,各有道理,最後只能由孫策裁決。

孫策反復考慮後,還是接受了劉曄的建議。申耽、申儀都不是什麽善戰之輩,只不過借著文聘部兵力不足的機會射了幾枝冷箭,不足以改變既定戰略。關羽就在襄陽,派他再送一批物資去,順便把申耽、申儀剿了就行。哪怕關羽不上陣,只要給文聘增幾千兵,文聘也能解決申耽、申儀。

至於物資,有了襄陽大族的支持,也不是什麽難題,再送一批就是了。

反倒是江陵方向,在孫翊移駐武陵後,缺少重將坐鎮,兵力過於空虛,是個潛在的軟肋,必須解決。

商量已定,孫策召關羽見駕。

不到半個時辰,關羽就帶著馬良趕到魚梁洲。行完禮,在孫策側面就坐,一手扶腿,一手撫須,鳳目微閉,眉心微鎖,雖不發一言,自有大將氣度。

孫策打量了關羽兩眼,微微頜首。“雲長,可知為何召你來?”

“臣冒昧揣測,當是钖縣、上庸戰事。”

“為何?”

“钖縣水道乃是漢中前線將士的補給線,不容有失。且申耽、申儀在陛下巡狩襄陽時生事挑釁,當立即攻滅之,以安民心士氣。然耽儀區區蟊賊,毋須陛下派遣大將,興師動眾,臣統步卒一千馳援即可。”

孫策很滿意,難道關羽這麽謙虛,不以大將自居。“一千步卒,夠嗎?”

“兵在精,不在多。且申耽、申儀本是鼠輩,貪利而動,趁隙而起,必然在襄陽有耳目,窺我動靜。兵力太多,難免走漏風聲,讓他們有所準備。臣率千人悄悄出城,晝夜急行,攻其不備,可一舉得手。”

孫策轉頭看看沮授、郭嘉。郭嘉搖著羽扇,似笑非笑。“此計雖好,卻不像雲長風格。莫非另有高人,為雲長出謀劃策?”

關羽遲疑片刻,沉聲道:“倒是有幾個年輕人。雖小有智計,卻不足以入祭酒青眼。”

“是那個叫馬良的嗎?”

關羽點點頭。“還有個殷觀,字孔休,也有些謀略,是徐公明所署主簿。司馬徐商雖是武人,卻知曉兵事,尤其是熟悉漢中地形,多有助益。”

關羽一邊說了幾個人,有文有武,並簡略的評點了他們的優劣。孫策聽了,暗自點頭。關羽原本自負其能,又敵視讀書人,如今能坦然承認其他將領的能力,又對馬良、殷觀等人評價公允,就連郭嘉故意挑釁都不動怒,只是語氣稍有強硬,可見是真的有進步,並非一時委曲求全。

問了關羽方略,又試了關羽心態,孫策放了心,將馳援漢中的任務交給關羽,命由他自行決定行動方案,中軍不再幹涉。

關羽心中歡喜,卻不喜形於色,躬身再拜,起身離去。

出了中軍大帳,關羽下意識地停住了腳步,扭頭一看,正看到杜夫人站在不遠處的帳前,含笑看著他。關羽有些心虛地四處看看,見無人關注他,緊趕兩步,趕了過去,握住杜夫人的手。

杜夫人將他拉到帳後,悄聲問道:“應答得可好?”

“看起來還行。”關羽終於還是露出了些許得意之色,撫著胡須,揚了揚眉。

杜夫人白了他一眼,嗔道:“戒驕戒躁。”

“喏。”關羽連忙收起笑容,正色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