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10章 終於上道了(第3/4頁)

步練師心領神會,頓時紅了臉。

……

蔡玨收到黃月英的回復後,頗受啟發,甚至有些自責。

怎麽沒想到這一點呢?

蔡玨與蔡諷商量了一番,決定籌建一個齊民堂,堂址就在蔡洲。請一些精通農事的士子來做研究,再從蔡家子弟中挑選一些還算聰慧的跟著學習,先從梳理古籍開始,再對現有的作物、農事進行記錄、整理,並由蔡瑁收集海外的相關信息,看看有哪些產量高,又適合中原種植的作物可以引進。

齊民即編戶齊民,表明這些學問就是為普通百姓謀福利。比起楊家的沐旸堂典雅中暗藏楊氏勃興的精致,齊民二字直白而質樸,最與新政主旨吻合。

主意一定,蔡諷就迫不急待的來到魚梁洲請旨,希望天子能題寫堂名。如果能蒞臨蔡洲,為齊民堂揭幕,那就更好了。

孫策既意外,又得意。

以他對蔡家的了解,他們想不出這樣的主意。理由很簡單,蔡家不缺錢,不缺糧。蔡玨花了那麽多精力研究花花草草,唯獨沒想過研究糧食。荊襄的糧價一漲再漲,蔡家的酒卻越釀越多,根本沒受影響。

這些不知民間疾苦的土豪們突然關心起糧食產量,還大張旗鼓的投入重金進行研究,自然是感受到了壓力,不得不得挖空心思,尋求突破。

而這也正是他希望的。指望剛剛吃飽飯的普通百姓進行技術革新是不太現實的,這些衣食無憂,有錢有閑的人才應該去做這樣的事。如果把賺來的錢和大量的時間都花在奢侈浪費上,未免太可惜了。

經過一番軟硬兼施,這些人總算上道了。

孫策不僅為齊民堂題寫了堂名,還向蔡諷推薦了幾個人,其中就包括籍田令鮮於程。

鮮於程屯田多年,對農作物很熟悉,因功就任大司農寺的籍田令。按照孫策的想法,原本是打算委任他做大司農的,只是這人專業技術很高,情商卻一塌糊塗,幾乎和每個同僚都吵過,首相張纮、計相虞翻都認為他只適合做具體事務,不適合管理政務,便授了籍田令。

鮮於程本人無所謂,孫策卻覺得有些惋惜。江東那麽快能成為他的根據地,鮮於程功勞不少,只做一個籍田令太委屈他了。可是張纮、虞翻的意見也有道理,鮮於程真不適應官場。讓他在蔡氏齊民堂擔任祭酒,做他專心做自己喜歡做的事,再領一份豐厚的報酬,對他來說未嘗不是一個解脫。

……

十月初十,孫策在襄陽書院召見襄陽大族及百姓代表,襄陽書院的師生也全部與會。

一直沒機會見到孫策的辛評、秦宓收到消息,通過尹默提出請求,希望能列席這次會見,哪怕以普通士子的身份也行。

孫策答應了他們的請求。

收到許可,憋了一肚子怨氣的秦宓立刻展開了行動,了解可能的議題,準備在會面時發言。關羽雖然派馬良隨行保護,卻沒有禁足,而這件事也不是什麽秘密,秦宓到蔡家酒樓坐了半天,既滿足了口腹之欲,也收集到了足夠的信息,回到驛舍後便回了自己房間,埋頭整理。

辛評卻不以為然,回屋後就呼呼大睡,一夜無夢。

第二天起床,兩人在堂上相見,秦宓的臉色有些灰敗,頂著一對黑眼圈,有點像益州山裏的食鐵獸。只是眼神不太像,充滿血絲裏的眼睛殺氣騰騰,一副要與人決鬥的模樣。

辛評苦笑。“子勅,你這又是何苦來哉。意氣之爭,何益於事?”

“士可殺,不可辱。”秦勅咬牙切齒,恨恨地說道:“我等奉命出使,吳國君臣數日不見,失禮之至。若不能面折一番,如何有臉面回復使命。”

辛評很不高興。秦宓只是副使,他才是正使,秦宓這麽說,等於當面指責他有辱使命。“久聞子勅辯才無礙,未逢敵手,這次出使可謂是正當其會。吳帝雖不讀書,卻也是善戰之人。”

秦宓哼了一聲,不理會辛評的明嘲暗諷。相處這麽多天,他已經對辛評不報什麽希望了。這人根本不在乎使命不使命,他只有一個念頭:向吳帝稱臣。至於蜀國,至於益州,和他沒有半點關系。

兩人用完早餐,早早的出門。

他們本以為自己來得挺早,出了門才知道自己太遲了。剛出襄陽西門,路上就隨處可見三五成群的行人,有戴進賢冠、穿儒衫,大袖飄飄的讀書人,也有頭戴布巾、穿著短衫的普通百姓,還有一些顫顫巍巍,走路都打晃的老者,咧著沒牙的嘴,嚷著要去見見幾百年才出一個的聖君,開開眼界。

秦宓很無語,也沒心思關注,登上馬良安排的船,直奔魚梁洲而去。

船駛出檀溪,轉入沔水,秦宓眼前一空,頓覺神情氣爽。他長出一口氣,左顧右盼,卻見一艘狹長的小船從上遊飛馳而來,船舷兩側一人高的輪槳飛速旋轉,擊打著水面,掀起白色的浪花,沒一會兒就到了秦宓的面前,又迅速把他們甩在身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