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58章 驕兵(第2/3頁)

之所以沒有投降,應該與忠誠無關。如果真是不計利害,一心效忠漢室,他何至於到現在也沒有立皇長子登基。他們只是不死心,覺得新生的大吳有自潰的可能,他們還有撿便宜的機會。

就像歷史上項羽和劉邦的故事一樣。

孫策忍不住笑了。看來在他們的眼裏,我還是個年輕的寒門武夫啊。能打天下,未必能守天下。

“尚香,你們三個仔細商量一下,擬一份攻略出來。至少要有兩個版本:一是黃忠全取漢中,一是黃忠受挫,需要馳援漢中。有什麽需要查閱的資料,直接問仲謀,他清楚得很。”

“唯!”孫尚香三人領命。

孫權也跟著躬身施禮。

孫尚香剛回來,還要去拜見吳太後,徐節也要去拜見孫公主,孫策沒有留他們用膳,只是讓他們盡快完成方略。孫尚香三人謝恩,退出宮去。孫策隨即起身,去了軍師處,將陸遜的分析轉告沮授。

沮授很驚訝,思索半晌後,同意陸遜的分析有一定可能。

“陛下,當令阮瑀赴南鄭,與曹昂、陳宮接觸,試探其意。”

……

月川北岸。

徐庶負手而立,看著緩緩東流的月川水,不由得嘆了一口氣。

“將軍,又為輜重的事憂愁?”部曲將桓逸看了徐庶一眼。“這事急也沒用,還是再等等吧,陛下聖明,他一定會降詔,要求黃將軍謹慎從事的。有了詔書,諸將就算心急也不敢抗詔。”

徐庶苦笑了一聲,擡起手,指著月川南岸的山勢。“我憂愁的不僅是輜重,還有這地形。你注意過沒有,由西城向西,月川兩岸的山勢區別越發明顯。大巴山的北麓陡峭,幾乎無法行走,由此可以想象,劍閣當不負盛名,必是易守難攻之天險。就算全取漢中,入蜀依然不易。”

桓逸擡起頭,看看月川南的鳳凰山,又看看月川北的秦嶺,頓時恍然,不由自主地“哦”了一聲,又有些不好意思的撓撓頭。他跟著徐庶西進,徐庶走過的路,他都走過,徐庶看過的山,他都看過,卻一直沒發現有什麽不同,不都是山麽。

“還是將軍心細。”桓逸心悅誠服的贊了一聲。“若非將軍提醒,我大概一輩子都不會注意這山和山的區別,對用兵有這麽大的影響。”

徐庶沒有理桓逸。他背著手,沿著月川緩緩而行。吳懿不戰而降,吳軍看似形勢大好,但麻煩也接踵而來。西城縣人口有限,這幾年又一直作為吳懿的駐兵之地,百姓的負擔本來就很重,現在又增加了近三萬吳軍,糧食不足便成了黃忠、徐庶不得不面對的問題。

西城就在沔水之濱,當然可以依靠水運,但西城境內的沔水在秦嶺和巴山之間穿行,兩岸山勢陡峭,水流湍急,還有很多急彎,暗礁淺灘更是隨處可見。據有經驗的船工說,西城以向的百余裏內,大大小小的礁灘竟達百余處,就連最善逆水而行的鳣魚都未必能遊上來。

西城東有一個地方叫鳣湍,水流很急,據說鳣魚遊到這裏都會鰓裂而亡。

除了水流急,還有很多地方水道狹窄,大船無法通行。這大大增加了輜重運輸的難度,要將一石糧從襄陽運到這裏,途中需要消耗五六石甚至更多的糧食。即使雇用了最有經驗的船工,翻船、觸礁的事還是時有發生。

但是不戰而取西城,卻讓不少將士產生了輕敵的情緒,紛紛請令,希望繼續西進,直抵南鄭,全取漢中。甚至有人說要搶在其他諸軍之前攻蜀,洗脫這幾年久戰無功的惡名。

這樣的情緒不僅在普通將士中蔓延,就連校尉、偏將軍等中高級將領都被感染了,有人拐彎抹角,有人直言不遜,希望徐庶向黃忠請戰,繼續前進。

吳懿是向徐晃投降的,徐庶只是策應,分不到多少功勞,這讓徐庶的部下很不舒服。

徐庶也想立功,但他不是普通將領,上陣的時候只要勇敢就行。他很清楚幾萬人攻戰需要考慮多少勇敢以外的事。沒有足夠的輜重,沒有充足的糧食,想取勝無異於做夢。這一路走來,他每次擡起頭,看向這連綿不絕的群山,心裏就憋得慌。

為將者,當知天文地理,豈是虛言。就連他自己,也是到了這裏才知道山勢險峻。在地圖上看山,和親眼看到山,完全是兩個概念。

希望陛下能夠明白這其中的區別。

一想到皇帝,徐庶的心情明亮了許多。雖然他已經有好久沒有見駕了,但他對皇帝陛下的知遇之恩一直心懷感激。一想到當年一見就委他以重任,又多次命人送他的母親、弟弟到武關與他團聚,他心裏就暖洋洋的。

他相信,皇帝陛下一定清楚漢中的困難,不會要求他們速取漢中。軍中將士信服陛下,只要有詔書到,這股輕躁之氣一定能被壓制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