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45章 許劭三問(第2/2頁)

這條路原本就忙,隨著這幾年工商發展,尤其是冀州、幽州平定之後,經過的貨物量更是翻了幾番。以前的路承受不住,一到雨天就泥濘不堪,無法行走,造成了極大的不便。後來沿途的汝南、陳郡、梁郡大商人聚集起來一商議,決定集資重修這條重要的商道。

為了確保這條路能夠承受雨天,他們特地集結工匠,研究出一種新的夯築工藝,主要來說,就是將石灰、河砂與泥土按比例混合,然後再夯實。這樣的路建成之後,只要不長時間浸泡,基本不會發軟。雨天一過,行人就可以走了。曬上兩天,載重的大車就可以正常通行。

為了修這條路,不僅商賈們出了很多錢,沿途的百姓也出了力。畢竟商路暢通對他們也有好處,沿途不少人就是依靠為過路商旅提供產品或者食宿服務為生的。商路不通,他們也會有損失。

孫策慢慢聽明白了許劭的意思。不怕事情大,只要有利可圖,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。修這條路花費不菲,但是從中得利的人很多,所以花錢再多也有人願意幹,而且熱火朝天。同樣,條款再復雜,也不能違背一個出發點,那就是要給獻金的人帶來利益,尤其是獻金最多的豫州人。

許劭的那三個問題的最後一條已經說得很明白,豫州人這麽積極,就是要爭奪話語權,要為自己爭取更大的利益。他們被冀州人拔了頭籌,現在無論如何都要扳回一城,奪回主導權。

說得實際點,這不過是資本的本能罷了。

孫策含笑打量著許劭。“平輿許氏也經商嗎?”

“許氏印書坊是豫州最大的私人印書坊,工人數百,每年印的新書供不應求。稍有名氣的學者都願意在許氏印書坊印行專著。不久前,剛剛承攬了燕州盧子幹遺著的印行業務。”許劭面不改色。“陛下年初擬定的學術專著印行計劃中,許氏印書坊也有承接。”

“是嗎?誰在經營?”

“臣的從兄,許靖許文休。”

“文休先生回來了?”

“回來兩年了。他年紀大了,又在外奔波十余年,不願意再出仕,就開辦了一個印書坊糊口。”

孫策忍不住笑出聲來。許劭也笑了。以平輿許氏的實力,糊口二字實在太謙虛了。“有許文休把關,許氏印書坊印出來的書肯定是上品,如果有時間,我去拜訪一下文休先生,看看這豫州最大的私家書坊。”

許劭大喜,連忙謝恩。“陛下若能駕臨,那真是我平輿許氏的莫大榮幸了。”

“豫州大賈多,雖無中山甄氏、東海麋氏、南郡蔡氏那樣的巨賈,家累十萬金以上的不在少數。這些年他們鋪路架橋,開設私學,扶貧濟困,朝廷都是知道的。不過這些加起來,皆不及許公坦然言利,文休先生刻書糊口來得讓人開心。讀書人不諱言利,自食其力,方可說富貴不能淫,威武不能屈。君子固窮,但真正的君子不應該窮。”

許劭感慨地嘆息道:“陛下所言甚是。民以食為天,倉稟實而知禮,以前說教化,總是言者嘵嘵,聞者默默。如今也不用多說,自然進退揖讓,彬彬有禮。以前罕言利,而唯利是圖者滿眼皆是,讀書人雖唾棄之,為了生計,卻不得不含羞忍垢,奔走於權貴之門。如今人人言利,唯利是圖者反倒為人唾棄了。既然可自具衣食,誰願意仰他人鼻息?”

許劭想起了流亡途中的事,連連嘆息。再清高的人也要吃飯啊,餓著肚子彈琴,只有孔夫子那樣的聖人做得到,普通人是做不到的。況且就連夫子也說了,邦有道,貧且賤焉,恥也。如今天下太平,盛世可期,如果還不能養活自己,那真是讀書人的恥辱了。

孫策與許劭寒喧了一陣,最後問道:“許公,你曾與曹操相識,覺得此人如何?”

許劭目光微閃,沉吟片刻。“陛下想勸降他?”

“他曾請降,但後來又沒消息了。”孫策撚著手指。“我想,請一個得他尊敬的人去,或許會有效果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