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37章 獨寵(第2/3頁)

郭嘉點頭附和。“臣以為可。右都護雖年少,這些年卻越發沉穩,有大將風度。孔明亦是謹慎之人,他們就算不是曹操敵手,大敗的可能性也不大。退一步講,就算右都護不敵,被曹操鉆了空子,突入荊楚二州,也不是壞事。在荊楚決戰總比強突三峽更好,三峽若能強行突破,甘大都督也不會等到現在了。”

郭嘉話音未落,眾人便會心而笑。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見識過三峽之險,但他們都知道甘寧是什麽人。如果有機會率領水師強行突破三峽,進入益州,甘寧絕不會放棄這個機會。上次之所以無功無而返,就是因為做不到。

大吳水師之所以強悍,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造船技術好,樓船體量大,速度也快,普通戰船根本無法匹敵。但樓船的體量巨大也造成了逆水行舟的困難,尤其是三峽這種水流特別急的水域,樓船自身的動力不足以前進,就算有纖夫幫忙也不行。沒人拉得動那麽大的樓船,還是在兩軍交戰的情況下。一旦對方攻擊纖夫,樓船失去牽引,隨時可能失控,不戰而敗。

黃忠在漢水流域作戰不利,便有這方面的因素。漢水已然如此,更別說三峽了。甘寧嘗試著攻擊了一次之後,發現難度太大,短時間看不到克服的可能,這才老老實實地跟著太史慈去了交州。

孫策覺得有理。如果曹操真的主動出擊,那也不是壞事,讓孫翊先練練手,若是不行,再親征也不遲。以雙方的實力,就算曹操施奇計突襲成功,他也無法深入,更不可能一舉逆轉形勢,最多占領江陵、武陵、長沙等沿江地帶罷了。

形勢發展到這一步,他相信荊州的民心穩定,平民也好,世家也罷,都不會有足夠的動力追隨曹操。曹操在益州的新政成績有目共睹,他無法給荊州人帶來更大的利益。

這就是大勢的力量。

至於孫翊與曹操的關系,他相信孫翊會拎得清,就算有幾句流言蜚語也沒什麽影響。如果連這點壓力都承受不住,那他以後也別想幹出什麽大事了。

親征的問題很快有了結果,討論的重點集中在第二項:是否接受甄麋等海商的請求,用未來幾年的稅款抵沖債務。

涉及到經濟的問題比較復雜,這個問題尤其復雜,一是涉及到大量的計算,二是有太多不確定的因素,在座的幾個人對經濟民生的了解也不夠深入細致,與其是討論,不如說是共同學習。孫策和他們討論這個問題也有增強他們經濟思維的用意。最後如何決策,還要聽取張纮和虞翻的意見,他們才是搞經濟的行家。

問題很復雜,卻不迫切。施行與否只與一些利益得失有關,並不會影響到整個形勢。就算海商們為了利益,想興風作浪,擴大戰事規模,孫策也不會給他們機會,隨時可以叫停。

大家討論得很熱烈,有說有笑,不時扯過幾張紙來演算一番。孫策要求郭嘉加強對出海商家的監控,如果有人發現了黃金,卻隱瞞消息,企圖以擾亂物價的方式牟利,那就別怪他不客氣了。

畢竟還是皇權時代,幾個商人想和皇權較量,未免不自量力。有人想跳出來做為富不仁的典型,孫策也不介意把他們當作肥羊,拿他們開刀,順便收割一波財富。

甄像也在旁聽。他跟孫策也有幾年,自然知道其中的利害,聽得心驚肉跳。

說到半夜,興盡而返。孫策離開艙室,返回生活艙,經過廊橋時,見劉曄拱著手,正在欣賞夜色。聽到腳步聲,劉曄轉身,拱手行禮。

“陛下。”

“子揚好心情,在此欣賞月色。”

“不僅是月色。”劉曄微微一笑。“剛才與諸君討論,妙見叠出,精彩紛呈,臣也是受益匪淺。在此回味回味。”

“是嗎?是什麽樣的妙論,居然能讓你劉子揚覺得精彩,說來聽聽。”

“這可多了,陛下有時間聽嗎?”

孫策笑了笑。劉曄這是要獨自進言啊。劉曄為人自負,好勝心強,不喜歡在公眾場合發表意見,更享受獨自進諫的樂趣。他已經習慣了,也沒多想,揮手示意孫權等人先行離開,留下他和劉曄站在廊橋上。

孫權、甄像等人也了解劉曄的脾氣,各自施禮退去。

劉曄說了幾句閑話,等到孫權等人各自回艙,看不到身影,劉曄這才言歸正傳。“妙論雖多,臣以為陛下關於黃金入市,影響物價的想法最有意思,看似錙銖之別,卻能影響天下大勢。臣聞此語,不禁想起宋玉的《風賦》。”

劉曄說著,情不自禁的吟誦起來。“夫風生於地,起於青蘋之末,侵淫溪谷,盛怒於土囊之口,緣太山之阿,舞於松柏之下,飄忽淜滂,激颶熛怒。耾耾雷聲,回穴錯迕,蹶石伐木,梢殺林莽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