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29章 朝鮮(第2/2頁)

陳群詫異地打量了郭嘉一眼。他是少府丞,自然知道外四督皆歸少府節制,可以說是天子的私人金庫。這也沒什麽稀奇的,依古制,山澤之利皆歸少府,如今天子只是將範圍擴大了而已。

“你有這膽略嗎?”郭嘉似笑非笑,打量著陳群。

陳群回過神來,仔細想了想,搖搖頭。“祭酒說笑了,我哪有這本事,能做好本職就不錯了。”

“怪不得你兒子取名為泰。”郭嘉哈哈一笑,用手中羽扇拍拍陳群。“你看,陛下不是不給汝潁系機會,是汝潁系不敢要這樣的機會。”

“群無德無能,豈能代表汝潁系。”陳群心情不錯,難得的開起了玩笑。“令郎漸長,將來要出海嗎?”

郭嘉嘆了一口氣。“我本來打算讓他跟著三將軍,奈何此兒畏三將軍如虎,所以我郭家在海外封侯的希望只能有待後人。”

“左都護處不行,可以去右都護麾下嘛。”

郭嘉笑而不語。

在董襲的陪同下,孫策溯漢江而上百裏,欣賞風景,視察形勢。

大吳中軍水師戰船近千艘,雲帆蔽日,樓船大而華美,聲勢更勝甘寧率領的水師一籌。兩岸圍觀的百姓看了,既羨慕又緊張,生怕漢人又要大開殺戒。

借著這個機會,董襲派人聯絡了一些部落首領,邀請他們來拜見天子。有些部落首領膽大,應邀而來,有些部落首領雖然不願意來,卻怕漢人天子生氣,不敢不來,陸續聚集了三十余人。

挑了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,孫策設宴款待應邀而來的蠻夷首領。他不僅準備了豐盛的酒宴,還安排了一場閱兵,一次商務洽談。

豐盛的酒宴讓蠻夷們大飲口腹之欲,閱兵又讓他們膽戰心驚,最後的商務洽談卻讓他們喜出望外。

根據不同部落的情況,孫策提供了不同的合作機會,收購他們的山貨,提供內地的產品,並允諾在漢城建立學堂,招收他們的子弟入學。將來條件合適,還會派人到他們的部落裏設立學堂,增養出來的人也可以到朝鮮督麾下任職,才能突出的可以循例到大吳內地做官。

當然,他們也要支持大吳的統治,保證轄區內的安全,在朝鮮督有需要時,提供兵力,協助作戰。

負責談判的人是華歆、陳群。

華歆風度翩翩,談吐出眾,很得蠻夷擁護。得知這位中原名士將在朝鮮任職,並擔任學堂祭酒,不少部落的首領都動心了。他們多少都聽過一些中原的習慣,能拜這樣的名士為師,學習中原的文化,自家的子女將來肯定能出人頭地,融入中原人的官場應該不難。

陳群負責商務談判。他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,也擬定了有針對性的條款,確保各部落都能從中得利,又不至於變成虧本生意。

三韓之前就和中原有接觸,不過是以朝貢的模式。對這些部落來說,朝貢很合算,只是隔著大海,路途遙遠,想去卻去不了。對於中原來說,朝貢就是名義上威加四海,實際上是虧本生意,所以也沒什麽興趣,三年一次也行,五年一次也行,對三朝的控制幾近於無,更談不上什麽教化。

所以從箕子入朝鮮長起,朝鮮和中原有聯絡一千多年了,朝鮮還是朝鮮,中原還是中原。

孫策要打破這種僵局,推進融合,自然不能照搬之前的朝貢模式。純粹的武力征服也不行,如果無利可圖,開拓必然淪為形式,只有通商,雙方都能從中獲利,才有可能持續發展。什麽生意都可以做,虧本的生意不能做。只要有利可圖,哪怕少一點,發展慢一點,積年累月,總會看到成果。

再不濟,等幾十年之後,人口增長,也可以向海外移民嘛。

談判間隙,華歆與部落首領們閑聊,得知三韓有一個古老的檀君傳說,一直以來口耳相傳。華歆分析了這個傳說後,一本正經的宣布,檀君的母親熊女應該是黃帝後人,所以三韓算是炎黃外親,原本就是一家人,只是多年沒有聯系,這才生疏了。

聽到這個說法,孫策很欣慰,安排華歆來朝鮮任職是用對了人,太能忽悠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