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17章 登基(第2/4頁)

大殿之下,算不上寬闊的庭院中,從各地趕來的郡守、上計吏、諸堂祭酒,各行各業的代表在庭中肅立,靜靜地等待著儀式的開始。站在最中央的幾個代表是丹陽尹杜襲、吳郡太守周異、豫章太守許虔等人,有南郡郡學祭酒胡昭、遼東郡學祭酒管寧,剛剛調任太學木學堂任教授的秦羅也在其中,與她比肩而立的正是黃月英。

黃月英本該在宮裏等著,但她想親眼見證這個時刻,便以吳郡木學堂祭酒的身份站在了這裏。

許劭也在院中,他是作為汝南郡賢良代表來的。他本來不想來,覺得很尷尬,可是後來聽說前朝老臣如廬江周忠、河南種劭、河東裴茂都來了,甚至連九十多歲的趙歧都不遠千裏的趕來了,他也就坦然了。聽可靠消息說,參加這次大典的賢良不僅可以參加大饗,還有機會授予榮譽官職,甚至有可能得到榮譽爵位,再不濟也可以得個紀念勛章。

孔融也在院中。他雖然沒有說話,卻左顧右盼,看到了無數熟悉的面孔。看來長安老臣們還是不太甘心就此致仕養老,不少人又借著賢良的名義來參加這次大典,為新朝歡呼喝彩。

太初宮外的廣場,萬名江東百姓代表靜靜地等候著,隊伍的前面有百張坐席,每個座席上都坐著一個白花蒼蒼的老人,面前的案上擺著熱騰騰的食物和飲品。每個老人身邊都有一個年輕人侍候著,他們穿著新衣,難掩心中的激動,小心的拿起案上的食物,遞給老人。這些都是宮裏特地準備的食物,不僅色香味俱全,而且松軟合口,非常適合老人食用。

賀純也在其中。他默默地吃著糕點,一言不發。作為曾經舉兵對抗孫策,後來還被孫策誣以抗詔罪名,送到長安關了幾年的前朝老臣,他本不願意出現在這樣的場合。可是他不來不行,從子賀齊剛剛被拜為天竺將軍,據說還要封侯,他的兒子卻還沒有出仕。這次費了好大力氣,又不遠千裏,請賀齊給孫輔寫信,才求得一個機會,讓他有機會作為江東萬民代表之一,出現在這裏。

他原本很抗拒,不過看到老朋友王晟之後,他也就坦然了。

不是不說,這糕點真香。

老人們後面站著的青壯百姓男女各半,有專門的人擡著籮筐,將一碗碗熱粥和可口的糕點送到他們手中,後面的人則跟著收碗,並遞上布巾,供他們擦嘴凈手。百姓代表們欣喜不已,大口大口的吃著,驅走了身上的寒意。

“當——當——當——”鐘聲結束,余音裊裊,久久不絕。

在鐘聲余音中,坐在席上的老人起身,振衣,躬身,向大殿方向行禮。賀純驚訝地發現王晟居然站在了最前面,這意味著王晟要代表這些江東百姓代表,喊出請吳王登基的第一聲。

這老東西,真是不要臉。賀純很生氣。

站在最前面的王晟沒有心思關心賀純想什麽。他運足了氣,大聲說道:“江東萬民,恭請吳王登基,敬天法地,平衡陰陽,榮我華夏,造福萬民。”

一百名老人們跟著齊聲大呼:“江東萬民,恭請吳王登基,敬天法地,平衡陰陽,榮我華夏,造福萬民。”

萬人齊聲大呼:“江東萬民,恭請吳王登基,敬天法地,平衡陰陽,榮我華夏,造福萬民。”

一萬人的聲音絲毫不弱於剛才的鐘聲,不僅宮墻內的人聽到了,石頭城下,建業城中的百姓也聽到了,無數人互相張望,彼此的臉上都充滿期待,小兒們更雀躍不已,等待著狂歡的開始。

宮墻之內,庭院之中,丹陽尹杜襲、吳郡太守周異為首的郡守齊聲大呼:“臣等恭請吳王登基,敬天法地,平衡陰陽,榮我華夏,造福萬民。”

比起宮外的百姓代表,他們更熟悉這種場合,人數雖然少一些,聲音卻更加整齊洪亮,有如金帛。

這時,宮門大開,以王晟、郭純為首的百名老人在子弟的摻扶下,緩緩入宮,沿著中央的大道,走到階前。走在最前面的十名老人繼續向前,走上台階,大聲說道:“江東萬民,恭請吳王登基,敬天法地,平衡陰陽,榮我華夏,造福萬民。”

殿中大臣們轉身,向空著的禦座行禮,大聲說道:“臣等恭請吳王登基,敬天法地,平衡陰陽,榮我華夏,造福萬民。”

在臣民洪亮的勸進聲中,二十個宗室少年從禦座後面走了出來,十男十女,男子以孫翊為首,女子以孫尚香為首。他們穿著統一的服飾,腰間佩著戰刀,站在禦座兩側。

孫策挽著皇後袁衡的手,緩緩從裏面走了出來。他頭戴通天冠,十二串玉珠懸在面前,擋住了他的眼睛,象征著有所不見。兩條絲帶在耳邊垂下,兩粒玉珠正在耳朵的位置,象征著有所不聞。身上穿著大紅底,上繡金色鳳鳥、太陽、火焰和海水的袞服,腰間的玉帶上掛著各式玉飾。袁衡同樣禮服整齊,莊嚴華貴,只是袞服上的紋飾不是金色,而是銀色。不是鳳鳥,而是凰。不是太陽,而是月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