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89章 許劭歸來(第2/2頁)

荀諶知道許劭的意思,放聲大笑。他也不知道為什麽,看到許劭這副模樣,他就特別開心,慶幸自己當初沒有接受袁紹的命令,接替劉和任下邳相,否則還要多耽誤幾年。

兩人上了岸,荀諶引著許劭來到孫翊面前。孫翊主動向許劭行禮,喧寒問暖,許劭既欣慰又慚愧,上下打量了孫翊兩回,贊道:“當年將軍尚在總角,便已勇猛過人,有良將之姿,不意今日復有大將氣度。孫氏當興,天下無人可當。”

孫翊連忙謙虛了幾句,隨即介紹隨行眾人。月旦評許子將的名聲很大,這些人就算沒見過,多少也聽過,紛紛上前見禮,只是見許劭兩鬢斑白,又想到他是因與孫策不睦這才被迫背井離鄉,不免暗自警省。以許劭的名望都不是孫策對手,流浪十年,倉惶而歸,更何況其他人。天下大勢如此,逆勢而動,實為不智。

諸葛亮站在孫翊後面,一直面帶微笑,卻不怎麽說話,留神觀看許劭。

寒喧過後,眾人各自上車,孫翊請許劭同車。許劭受寵若驚,再三謙讓,最後還是上了車。眾人見孫翊雖然年少,卻對許劭禮節備至,暗自贊嘆。他們原本對孫翊多有懷疑,覺得孫氏本為寒門武夫,非傳經習禮之家,他又是一個尚未弱冠的少年,縱使有武藝,讀書卻少,未必知道如何接人待物,能不能禮敬讀書人實在是個問題,現在看到孫翊進退合禮,自然多了幾分親近,覺得以前過慮了。

孫翊迎許劭回城,設宴為許劭接風,席間只說些往日的故事、汝南的現狀,一字不提當前的戰事,更不及劉繇一語。許劭原本還有些擔心,至此總算放下了負擔,只是為劉繇惋惜,暗自思量著是不是找機會進言,看看孫翊能不能給劉繇一個機會。

宴後,劉先送許劭去驛舍休息,孫翊和諸葛亮回到後堂,命人上了茶。

“孔明,許子將虛實如何?”孫翊呷了一口茶,輕聲問道,臉上的笑容已經消失不見。

“當是思鄉心切,別無他意。”諸葛亮捧著茶杯,若有所思。“只是他來得這麽急,怕是劉繇要奮力一搏,將軍不可不妨。”

“你是說……劉繇要拼命,所以讓許劭遠離戰場,以免殃及?”

諸葛亮嗯了一聲,卻沒有急著說。孫翊見狀,知道諸葛亮也想聽聽他的意見,便用心思考起來。諸葛亮大概是擔心他一直倚賴他,常常啟發他主動思考,互相探討。這讓他不敢掉以輕心,時刻保持高度警惕。

劉繇如果要拼命,會有幾種可能,其實並不難猜。一種是分兵增援營浦,協助士徽攻克營浦。那樣的話,主動權就會掌握在他的手裏,他既可以增援潘濬,也可以派兵攻擊始安,奪取靈渠,劉繇將非常被動。另一種就是直接攻擊泉陵,可是這樣一來,劉繇就要面對重兵堅城,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。

權衡之下,劉繇未必敢來泉陵。如果想讓劉繇放心進攻泉陵,進入伏擊,他就要主動增援營浦,迫使劉繇進攻泉陵,形成自己希望的局面。只是這樣一來,圍攻劉繇的機會可能要讓給李通。

孫翊想來想去,決定還是誘劉繇來泉陵,只要能擊殺劉繇,完成整體目標,功勞就給李通吧。

思考已定,孫翊將自己的想法說了一遍。諸葛亮表示贊同,又詳細分析了幾種可能,供孫翊參考。

最後,孫翊決定,主動增援營浦,誘劉繇攻擊泉陵,由李通伏擊劉繇,自己去截斷劉繇歸路,盡可能擊殺劉繇,解決這個心腹之患。為了確保成功,孫翊又緊急傳令黃蓋做好準備,萬一劉繇從泉陵逃脫,黃蓋要及時進入郁林,追擊劉繇。

第三天,孫翊以營浦危急為由,留下兩千人守城,自己領兩萬大軍,沿營水河谷向營浦進發。大軍出征,聲勢浩大,無法掩飾,劉繇的細作很快就收到了消息,火速匯報劉繇。

劉繇接到消息後,不再猶豫,留下一些人馬守靈渠,以防不測,自己親率主力,奔襲泉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