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85章 諸葛亮論計(第2/2頁)

泉陵,香草津。

一艘小型樓船整裝待發,水手、侍從們正忙著做最後的準備工作,每個人臉上都帶著笑容,眉眼間盡是喜色。

“仔細點,不要疏忽了,路上可沒時間耽擱。”一個中年漢子大聲招呼著,兩個穿著短衣的仆人從他身邊經過,腳下一滑,險些摔倒。中年漢子連忙伸手扶住,不滿的喝道:“你們小心些,這可是送給朝中貴人的香草酒,打了可補不上。”

岸邊,鐘繇拱手致意。“將軍,孔明,你們請回吧。送行千裏,終有一別,況且用不了多久,我們可能又要在建業見了。”

孫翊、諸葛亮相視而笑,欠身施禮。“那就祝鐘相一路順風,早日安全到達建業。”

鐘繇含笑拱手,轉身踏上跳板。有侍從伸手來扶,鐘繇卻沒理他,提著衣擺,健步上船,站在舷邊,揮手向孫翊、諸葛亮致意。中年漢子迎了上來,請示了鐘繇,下令解纜、起帆。水手們井然有序,片刻之後,樓船離岸,駛入湘水中央,揚帆遠去,漸漸消失在水天之間。

孫翊轉身,咂了咂嘴。“孔明,我們的時間有些緊啊。”

諸葛亮含笑說道:“將軍年未弱冠,已是一方之將,何須心急。”

孫翊轉頭看看諸葛亮。他有些失望,諸葛亮怎麽就不明白他的心意呢,王兄登基在即,大封群臣是必然,他剛剛轉戰零陵,還沒有拿得出手的戰功,到時候如何站在朝堂上?年輕,小妹更年輕,卻因為天井關之戰拜為左都護了。如果我不努力,這右都護不知道什麽時候就被別人搶了去。

孫翊想了想,還是把湧到嘴邊的話咽了回去。他和諸葛亮相處的時候不長,有些搞不清諸葛亮的心思。按理說,諸葛亮與陸遜並立,如今陸遜已經立了大功,他怎麽就一點不著急?

兩人上了馬,並轡而行。諸葛亮看出了孫翊的不快,又問道:“將軍,大王登基在即,在保持現狀與受挫之間,你覺得哪個更好一些?”

孫翊悶悶地回答道:“當然是保持現狀更好。可是……”

“若能戰而勝之,當然更好。可是將軍現在有把握奪回靈渠嗎?”

孫翊嘆了一口氣,閉上了嘴巴。他明白諸葛亮的意思,劉繇盤踞在陽朔山一帶,進剿困難,一不小心還有可能遭受挫折。諸葛亮不想在這個時候冒險也是可以理解的。鐘繇也贊成這個觀點,所以一直沒有出擊的計劃。

“退一步說,就算將軍奪回靈渠,若不能生擒劉繇,這右都護之職恐怕也不會落在將軍手中。”

孫翊大惑不解。“為什麽?”

“因為你是男子,不是女子。自古以來便是男尊女卑,大王移風易俗,倡男女平等,自然要向世人主明男子可為之事,女子亦可為,只能矯枉過正。三將軍奇襲天井關,便是最好的證據,所以大王會拜她為左都護,以獎勵天下女子自立自強,莫妄自菲薄。將軍是男子,毋須證明什麽,自然不會有不次之賞。”

孫翊覺得有理,又不甘心,撓撓頭。“那我該如何做,才能與小妹比肩?”

“證明你堪當一方之任。”

“如何才能堪當一方之任?”

“不輕敵,不冒進,不為小利所動,不為大害所懼,不戰則已,戰則必勝。”諸葛亮頓了頓,又道:“大王調將軍來荊南,目的不是擊退劉繇,交州山高林密,劉繇退而復來,終究不是治本之計。將軍的任務是維護江南四郡安定,使劉繇不能深入腹地,影響生產,周督無後顧之憂,安心進攻益州,而不在一城一地之得失。”

孫翊思索了良久,點點頭。“孔明,我知道了。大王正是擔心我輕躁,這才安排你做我的軍師啊。”

“將軍不嫌我懦弱,我感激不盡。記得當年在大王身邊時,大王常說,耐心比機會更重要,機會錯過了,還有可能再來,一旦失去了耐心,為敵所趁,後悔就來不及了。雙方僵持之際,誰更有耐心,誰就能笑到最後。得不得靈渠,對將軍來說並不重要,可是能不能侵入江南腹地,卻關系到益州的安危,所以,著急的應該是劉繇,而不是將軍。”

“沒錯,若曹操稱臣,劉繇必不能獨存。”孫翊眼睛一亮,轉頭看著諸葛亮。“孔明,你說劉繇得知鐘相走了,會不會以為你我年輕,有機可趁?”

“將軍不妨張網以待,等他自投羅網。”

孫翊大笑,眼珠轉了轉。“秋天到了,我想去打打獵,你覺得如何?”

諸葛亮笑了。“劉繇不來則小獲,劉繇若來則大獲,甚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