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79章 布局(第2/2頁)

太史慈的軍報很簡單,但孫策知道戰事的過程一點都不簡單,孟建送給軍師處的報告中詳細說明了作戰過程,這大半年時間,太史慈深入扶余,與扶余人大小近百戰,扶余人主力被殲,損失慘重,實在打不下去了,而太史慈又不依不饒,死死的咬住他們不放,扶余人迫不得已,這才主動請降。

這一戰能勝,絕大部分功勞都要歸功於太史慈和閻行兩人。因為路途遙遠,轉運不便,太史慈、閻行統兵的兵力非常有限,只有五六千人,加上由董襲指揮,負責後勤的水師將士和民夫,總兵力也不過萬人,而扶余人的兵力最多時有好幾萬,幾乎每一戰都是以少勝多。

三軍易得,一將難求。

孫策也清楚,其實太史慈早在幾個月前就掌握了主動權,扶余人已經有請降的意思,但太史慈一直沒答應,以談判為由,拖著扶余人。之所以現在答應,不是條件談攏了,而是沈友取勝了。太史慈是收到沈友大捷的消息後才正式接受扶余人請降的。

這麽做,就是避免與沈友爭功。

孫策對太史慈的識大體非常滿意,他以六百裏加急召太史慈述職,遼東的事務交給閻行、董襲,他要委以太史慈新的任務。

幾年不見,太史慈蒼老了不少,不僅面皮粗糙,鬢邊也多了不少白發,看起來比際年齡至少大十歲。關羽奉命迎接,第一眼看到太史慈時,險些沒認出來。孫策看到太史慈,也很驚訝。

“子義,這幾年辛苦你了。”孫策挽著太史慈的手,輕輕拍拍,鼻子有些酸。

太史慈爽朗地大笑。“大王可別這麽說,臣有幸,提三尺劍,為大王征討不服,不枉平生所學,何苦之有?馬伏波有言,大丈夫當馬革裹屍,豈能死於床簀之上,兒女之手,臣深以為然,不覺苦。”

“子義豪邁,猶勝馬伏波當年。”孫策拉著太史慈入座,命人上酒,與太史慈痛了幾杯,這才命人取來地圖。他按著地圖,卻沒有打開。“子義,這幾年,你一直在遼東,未能在令堂膝前盡孝,兒女出生,你也沒有時間陪著,如果你想休息一年半載,孤會立刻批準。”

太史慈笑笑。“一年半載太久了,若大王恩準,臣想回家過個年,年後再赴任。”

孫策盯著太史慈看了好一會,沒有再說什麽。現在已經是十月,到過年也不過三個月而已。太史慈離家這麽久,積累起來的假期都不止三個月。不過他知道太史慈的性格,現在和他說這些沒什麽用,等任務安排了,再想辦法補償他。

“子義,對你的安排,孤有兩個計劃,你可以任選一個。”孫策鋪開地圖,指給太史慈看,親自為太史慈解說形勢。早在一年以前,他就有計劃將太史慈調離遼東,以免遼東成為青州系的地盤——太史慈本人也許沒興趣結黨,但青州人未必這麽想。只有將太史慈調走,遼東的青州系失去核心,才至於危及大局。只是後來出了意外,他不得不暫時擱置。如今遼東平定,有董襲、閻行兩個足以應付,正是將太史慈調離遼東的好機會。

他對太史慈有兩個安排:一是去涼州,重開西域;一是去交州,打開交州的局面。對太史慈來說,去涼州最好的選擇,一是涼州的形勢和遼東相似,他容易上手,而交州的地形則與遼東截然不同,他擅長的騎兵戰術根本用不上。二是涼州還屬於空白地帶,沒有人能幹擾他做事,交州則有吳景、朱治等孫堅留下的老臣,太史慈要想打開局面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
在他的計劃中,交州本來不是太史慈的任務,而是他自己的任務,退而求其次,也是沈友或者徐琨的任務,但是他現在走不開,沈友又剛剛在幽州打開局面,不可能扔下唾手可得的戰功,徐琨又沒立功,不能服人,只好調太史慈前去補缺。

太史慈想了片刻。“臣願去交州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