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62章 急先鋒(第2/2頁)

陳琳話音未落,路粹便出言反駁。“大王,陳君高見,臣不敢苟同。”

陳琳撇撇嘴,向孫策拱拱手,連看都沒看路粹一眼,便坐了回去。其他人也對路粹不滿,覺得他打斷陳琳的發言太失禮。論年紀,陳琳要比他長不少,就算意見不同,基本的禮儀還是要遵守的。

孫策咳嗽一聲。“文蔚,且待陳公說完。陳公,你繼續說。”

路粹有些尷尬,訕訕地坐了回去。見路粹吃癟,孫策又特別禮敬自己,陳琳心中歡喜。他長身而起,拱手道:“大王,臣已經說完了。”

孫策點點頭。“文蔚,你可以說了。”

“喏。”路粹迅速恢復了從容,仿佛剛才的事根本沒有發生。他朗聲道:“陳公適才所言,的確有些道理,大吳新政本乎儒家仁政,推陳出新,更進一步。可若說只是延襲儒家之變,未免大而化之,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。”

路粹頓了頓,調整氣息,讓眾人都有一個反應的時間,也讓接下來的話更有氣勢。他當面指責陳琳,當然要有說服力,讓陳琳無從反駁,否則就成了潑婦罵街。

果然,聽到路粹如此直接的指責,不僅陳琳臉色非常難看,就連其他人都沉了臉,怒目面視,敵意大漲。楊修見狀,身體微動,正準備出言緩和一下,孫策不動聲色的搖搖頭。楊修見狀,只好重新坐了回去。他看得出來,孫策今天是真想把這個問題談透。

面對同僚們的敵視,路粹泰然自若,甚至有些享受。他知道很多人看不起他,覺得他趨炎附勢,德行有虧,他同樣看不起這些人,一個個虛張聲勢,雖然文字精妙,卻沒有真正的見識,不過是人雲亦雲而已。陳琳尤其如此,他的心思都在那些詩賦小道上,卻對真正的學問置若罔聞,入職數月,毫無進步,偏偏自恃年長,又與首相張纮是好友,不把他們這些年輕人放在眼裏。

“儒家之本,在乎仁義,這一點無可非議,但我大吳之仁義,與孔子之仁義,甚至孟子、荀子之仁義不可一概而論。”路粹放慢了語速,字正腔圓,讓每一個人都能聽得清清楚楚。“孔子之仁義是廟堂之上的仁義,君子自君子,小人自小人。廟堂之內,動靜依禮,君臣和睦。出了廟堂,則外無禦侮之力,內無安民之能,名實相背,虛偽叢生,奉行其道者,往往國破而家亡。我大吳之仁義是天下的仁義,四民皆士,無君子、小人之分,故君臣一心,內可安居樂業,外可克敵取勝。這兩者形似而實非,不可混為一談。”

路粹提高了聲音。“本立而道生,孔子、孟子、荀子之本在君子,天下之大,君子幾人?我大吳之本在天下,天下幾人?譬如建樓造屋,必先築基,根基越厚,樓屋越高,舍根基而妄談樓屋,甚至自掘根基,取土燒磚,造樓建屋,豈不可笑?”

此言一出,帳內眾人除了孫策,幾乎都變了臉色。楊修皺起了眉頭。“路文蔚,你這就有點言過其辭了,儒家怎麽就自掘根基了?聽你這個意思,儒家豈不是連法家都不如了。”

路粹看了孫策一眼,見孫策臉色平靜,心中大定。楊修身份特殊,又是儒學傳家的代表,他這句話必然引起楊修的反對,如果孫策照顧楊修的面子,他就不能再說了。孫策不表態,他就可以繼續向前沖,做個急先鋒,打破一直以來含混不清的局面,闡明大吳的獨到之處,立一首功。

敢為天下先,方能出類拔萃。

路粹向楊修拱了拱手。楊修不是陳琳,不是他能得罪得起的,該有的禮節必須有。“楊君為行軍主簿,敢問楊君,百姓安居樂業、大軍克敵制勝的基礎是什麽?”

楊修目光微閃,有點後悔。可是事已至此,他也不能不回答。“自然是錢糧。”

“沒錯。即使是目不識丁的百姓,也知道有錢有糧,心中不慌。無錢無糧,便是道德如孔子,又能支撐幾日?錢糧百姓所出,粒粒辛苦,來之不易,為政者當精打細算,開源節流,方能有所積累,以致小康。儒家無生財之道,卻有各種繁禮縟節,君子本當安貧樂道,卻不得不巧取豪奪以合乎禮儀,言行相離,名實相背,夫子守禮,顏回裸葬,真君子日稀,偽君子日眾,這不是自掘根本又是什麽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