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48章 在戰鬥中成長(第2/2頁)

楊修聞訊趕到,與孫尚香、陸遜商議,從中調撥一部分運往關中。郭嘉收到消息,蜀王世子曹昂趕到漢中,吳懿、張魯諸軍皆受其節制,有可能進犯關中,關中督魯肅整兵備戰,需要大量的物資。

孫尚香很不滿,跑到孫策面前告狀。就在孫策面前,孫尚香和楊修激烈爭論,討價還價,最後勉強達成協議。秋收之後,河內的糧食優先供應孫尚香的大軍,有剩余的才調撥其他諸軍。離秋收還有兩個月,河內又收復得順利,沒受太大損失,孫尚香估算了一下,覺得應該能接得上,這才答應了楊修的要求。

看著孫尚香和楊修爭得臉紅脖子粗,不落下風,孫策很欣慰。戰爭能鍛煉人,短短的兩個月,孫尚香就能和楊修對陣,進步的速度令人驚喜。平定並州之後,有了足夠的資歷,可以讓她獨鎮一方了。

一切準備妥當,孫尚香展開了對邘城的進攻。在二十架巨型拋石機的掩護下,大匠莫擇指揮輜重營的工匠在陣前組裝復式望樓。看著堆成小山一般的木料,逢紀、司馬懿自然不能坐視,下令城上的拋石機、強弩手進行打壓、破壞。

望樓空間有限,只能供射藝出眾的射手登樓定點狙擊,破壞城上守軍的指揮體系,並不能安放大型的強弩或者弩車,他們用的弩最多六石,射程兩百步,考慮到目標是有一定身份的將領,基本都有鐵甲護體,為了保證殺傷力,必須逼近城池一百步以內才有意義。

一百步,已經進入城上守軍的殺傷距離。因為高度帶來的射程增幅,即使普通的弓也能射出具有殺傷力的流矢,對城下的工匠來說等於在敵方的箭陣下施工,危險性大增,傷亡在所難免。

每一座望樓都是用生命建起的。

孫尚香每天都會收到傷亡報告,即使沒有這些報告,她也知道情況有多嚴峻,白天在將台上觀陣,晚上巡視大營,受傷將士的痛苦都落在她的眼中,那一具具裝進棺材,準備運回原籍安葬的遺體也歷歷在目,在煎熬著她的心。

畢竟年輕,又是多愁善感的年紀,做不到鐵石心腸,孫尚香偷偷的哭了好幾次。有一次向孫策匯報時,提到那一個個數字,想起那一張張熟悉的面孔,她險些當場崩潰,撲在孫策懷中號陶大哭。

哭過之後,她抹去眼淚,再次上陣。

隨著望樓一座座的樹起來,對邘城的進攻正式打響。步卒攻城之前,雙方的拋石機、弓弩手展開了持續數日的對射,不斷有人受傷,不斷有望樓和拋石機被毀,就看誰能堅持得住。

勝負不僅取決於戰場上,更取決於戰場下,受損的軍械能不能及時修復,受傷的將士能不能及時醫治,消耗的箭矢能不能及時補充,雙方將領能不能及時鼓舞士氣,都對勝負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。

在這幾個方面,孫尚香更有底氣。在她這幾萬大軍的背後,汝南、南陽兩地的軍械作坊夜以繼日的進行生產,各種物資通過水運,不斷聚集到河內。為了進一步增強實力,孫策決定在洛陽組建作坊,就近供應。與此同時,河東、關中也都開始籌建符合吳國標準的作坊,為進攻並州的大軍提供軍械。

鏖戰十余日,吳軍成功的壓制了城上守軍的遠程攻擊,巨型拋石機和復式望樓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,基本彌補了地勢的不利,和城上的守軍打了個平分秋色。

陸遜建議孫尚香將望樓前移,進一步威脅守軍,迫使他們對攻,增加消耗。城中威脅最大的就是拋石機,司馬懿將這些拋石機藏在城墻後面,吳軍無法找到拋石機的準確位置,也無法進行直接打擊,如果能找到城中拋石機的位置,予以擊毀,則城上的反擊力量會大大消弱,就能建起更多的望樓,保持壓制,掩護步卒進攻。

對吳國來說,物資的消耗不可怕,可怕的是傷亡。吳軍行精兵策略,每一個士卒從入伍到真正上陣,至少要經過一年的強化訓練,不是招來就能用的,一旦傷亡太大,短時間內很難補充。因此,每一個傷亡都必須有價值,任何時候都要避免無謂的犧牲。

孫尚香接受了陸遜的建議,召集眾將議事,尤其是輜重營的工匠。望樓前移,更容易遭受打擊,必須提高望樓的防護能力,減少損失。

話音未落,大匠莫擇就蹦了起來,扯著嗓子大叫道:“三將軍,你殺了我吧,我已經技窮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