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14章 大敗(第2/2頁)

……

正如高順、蔣欽所料,劉備撤退之後,幾乎沒有做任何停留,一路撤回安邑城北的大營。

裴潛、衛覬等人收到消息,大驚失色。劉備敗得這麽快,敗得這麽慘,出乎所有人的意料。劉備自己也覺得丟人,回到大營後就以傷重為由,閉門不出,誰也不見。

裴潛等人急了。這算怎麽回事?躲起來能解決什麽問題,遭受這麽大的挫折,形勢對己方非常不利,如果不迅速做出決斷,後果只會更壞。

劉備不見人,裴潛只好去找司馬懿。與劉備合作是由司馬懿主導的,現在劉備一蹶不振,他們自然要找司馬懿要個說法。如果劉備不想幹了,他們要另想他法,比如直接和並州人合作,總不能等死。

面對怒氣沖沖的裴潛等人,司馬懿苦笑。他請裴潛、衛覬等人入座,又命人上酒。“諸位知道董亭之戰的經過了嗎?”

裴潛等人互相看看。劉備撤回來之後,又陸續有潰兵撤回,柳元就是其中之一。他們當然要問戰事經過,但柳元等人卻說不清楚,而且互相矛盾,分歧不少,讓人無法判斷。倒是有一點可以肯定,河東世家的表現無法令人滿意,面對高順、蔣欽,他們根本沒能發揮出應有的兵力優勢。

“我想,諸位可能聽到了好幾種說法,不如也聽我的說法。”司馬懿將他掌握的情況說了一遍,有一些是他在戰場上親眼所見,親耳所聞,有一些是他後來推論分析的,但條理清晰,合情合理,比柳元等人互相矛盾的說法可靠多了。

司馬懿沒有指責河東人,但他描述的戰鬥經過卻表明河東人這次表現極差,如果不是劉備讓他們先撤,自己親自斷後,河東人這次損失會更大。現在河東人的元氣還在,劉備的步卒主力卻損失過半,再奪安邑已經不可能了,汾陰也守不住,最好的辦法就是退守聞喜,再加強臨汾的兵力,保住半個河東。

司馬懿的本意是直接退守臨汾,只在聞喜留一部分兵力,依托聞喜北部的山崗防守,阻止魯肅進一步北上,但他知道裴家在聞喜產業很多,裴潛不太可能輕易放棄聞喜。劉備損失太大,離不開裴潛的支持,不能不考慮裴潛的態度。

裴潛沉思良久,長嘆一聲。“衛大農,你說怎麽辦?”

衛覬面色如土。不管怎麽說,安邑是必須放棄了,衛家成了喪家之犬,哪裏還有什麽做決定的資格,裴潛給他留面子,也是看在衛家在河東的影響力,並非是真要向他問計。

“董亭之戰,敗在士卒不精,指揮不一,虧得大王英勇,身當鋒鏑,否則後果更不堪設想。新敗之後,不宜再戰,還是據險而守,練兵殖谷比較好。聞喜北部的地勢比鳴條崗更利於防守,撤到聞喜也是對的。只是新敗之後,無兵增援汾陰,汾陰怕是要放棄了。汾水不比涑水,魯肅控制汾陰,對我們很不利啊。”

司馬懿點頭贊同。涑水是季節河,冬春斷流,夏秋才有水,可以行船。如果能守住安邑,江東水師受季節影響,能發揮的作用有限。汾水則是常流河,由汾陰到臨陰一帶常年通航,一旦放棄汾陰,這段河道落入江東水師之手,魯肅的輜重運輸和兵力調運都可以節省大量人力、物力,臨汾面臨的壓力非常大,能不能守住,誰也說不準。

但事到如今,他們也沒有更好的辦法,只能主動放棄汾陰,否則裴邯必死。

商量已定,司馬懿去見劉備,轉達了裴潛等人的意見,他們願意將指揮權交給劉備,並由劉備從河東部曲中挑選精兵,補充董亭之戰的損失,重建中軍,同時退守臨汾,聞喜則由劉備安排合適的將領鎮守。

劉備聽了,總算滿了意,又假意推辭了一番,欣然笑納。正當他準備派張飛、張郃去接應裴邯撤退時,汾陰傳來消息,高順、蔣欽趁勝包圍了汾陰,發誓要殺死裴邯,以泄殺使之恨。

劉備不敢怠慢,隨即命張飛、張郃、王淩率騎兵去汾陰,接應裴邯突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