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92章 內朝三老(第2/2頁)

吳郡人對此不屑一顧。你們這些會稽雞得意之前,能不能看看國號是啥。

翰林院首席長官稱大學士,首任大學士由蔡邕擔任。作為海內最知名的通儒,蔡邕擔任首任大學士同樣無人質疑。他剛剛完成的史書《襄陽漢紀》雖然名義上只是一部草稿,而且是私家著史,卻已經獲得了無數人的交口稱贊。比史書更讓人稱道的是他對學術的不斷追求。他對這部史書並不滿意,古稀之年還在修改,打算再接再勵,再寫一部新漢紀,從目前披露出的幾篇文章來看,這部史書水平更高,史觀、史論都讓人耳目一新,有機會超過班固,直追司馬遷的《太史公書》,成為新時代的史書標準。

國是院首席長官稱大長老,以合國是院皆是老臣之實。首任大長老由黃琬擔任。據說原本楊彪是最佳人選,但楊彪婉辭,並推薦黃琬出任,吳王從善如流,接受了楊彪的推薦,請黃琬出任大長老。

與朱儁出任樞密使、蔡邕出任大學士不同,黃琬這個大長老引起了不少的爭論。原因很復雜,大致可分為表裏兩種,表是黃琬沒有在吳國任職的經驗,而且是個降臣,他能不能理解吳國的新政,很多人表示懷疑。裏是黃琬是新出的官員考核體系制定者,他將他祖父黃瓊初創的考功四科發揚光大,制定了很多細則,讓各級官員很不適合,招致了不少怨言。

雖然不服的人不少,但也沒人能推出一個更合適的人選。國是院有個硬性標準,必須是五十以上的致仕官員,致仕前官至二千石。換句話說,進了國是院就不會再出任實權職位,別說吳國眼下沒有這麽多的老臣,就算有,也沒人願意進國是院,他們還想再做幾年有實權的官,為大吳發光發熱呢。

鬧騰了幾天之後,大家也都漸漸接受了事實。除夕夜的新年大饗時,朱儁、蔡邕、黃琬就坐了孫策身邊,接受眾臣恭賀。楊彪雖然辭掉了首任大長老的榮譽,甚至沒有來建業,但孫策還是給了他一個榮譽席位,由袁夫人代替,與朱儁三老坐在了一起。

宴會上,孫策正式宣布,從明日起不再使用長安朝廷的年號,改用吳國自己的紀年,即大吳六年。

眾人心知肚明,這是與長安朝廷分割,準備建國的鋪墊,孫吳建國已經正式提上日程,當即山呼萬歲。聽到這潮水般的呼聲,朱儁、蔡邕、黃琬三人雖然早有心理準備,還是有些心酸。那個他們為之奮鬥了一輩子的大漢王朝從現在開始就要成為歷史了,剩下的時間不過是如何退場而已。

雖然很多官職還沒有敲定,但文武大臣的座次已經有了一些變化,明眼人能從中看出一些端倪。郭嘉和周瑜並肩坐在了朱儁的身後,他們是樞密院的軍師和將領的代表。坐在蔡邕身後的兩人卻是徐嶽和黃承彥,一個是務虛的代表,一個是務實的代表,同時也表明了孫策對學術的態度。

坐在黃琬身後的兩人卻有些面生,很多人沒認出來,後來一打聽,才知道一個是張勛,一個是於吉。張勛原本在江南屯田,年紀大了,剛剛致仕。他這幾年屯田對安定荊南起到了不小的作用,尤其是安置關中流民功勞不小。於吉則是有名的活神仙,在中原四處傳道治病,在建安三年的大疫中發揮了重大作用,在普通百姓中有不小的影響。

看到這兩人,不少世家代表心裏都有點打鼓。很顯然,孫策請這兩個人坐在黃琬身後,就是要向所有人表明兩點:一是土地問題不能討價還價,二是普通百姓是新朝最關心的人群,違背這兩點的都有害國家大事,都是和新朝作對,絕不容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