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88章 舍,就是得(第2/2頁)

孫策隨即又對盛憲、賀輔說,這些年連續征戰,花費很大,江東諸郡提供了很大的支持,從兵員到錢糧都負擔了不少,他非常感激。如今幽冀平定,戰事告一段落,他打算暫緩一兩年,與民休息。

盛憲、賀輔明白,他們為會稽爭取利益的目的也達到了,這一次公利兼顧,收獲頗豐。兩人雖然肚子餓得咕咕叫,興致卻是高漲,高談闊論了一番,這才退下用餐。

送走盛賀二人,孫策命步練師開了窗。晚風吹了進來,吹散了艙內的濁氣,帶來了一絲清涼。孫策握著那只玉器,就著燈光細細端詳,心情卻有些自嘲。明知這是謊言,他卻不能戳破,真是無奈。好在盛憲進翰林院,賀輔轉新郡太守都是之前就計劃好的,現在給他們不過是提前幾天。

祥瑞這件事到此為止,他不會再提。此風不可漲,冷處理是目前最好的辦法。盛憲、賀輔都是聰明人,他們很快就會明白這一點。

步練師收拾了案上的茶點,端來一杯新茶,輕輕地放在孫策面前。

……

十二月初,孫策回到建業。

張纮、虞翻等人出城迎接,寒喧見禮後,齊聚艙中,抓緊時間討論修改後的草案。有了孫策給出的初步意見作為基礎,這件事就可以當面談了。

經過研究,初步確定以獨斷方案為主。在提出三個方案的時候,他們就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。雖然希望孫策能夠采取共和甚至垂拱的方案,但理智告訴他們不能急於求成,眼下能實行獨斷方案已經是向前邁了一大步,如果實施效果良好,將來再逐步推進到共和、垂拱還是有可能的。

況且獨斷還有一個前提:兼聽,換句話說,孫策接受了大臣充分議政的前提,只是將決斷權保留在自己手中而已。兼聽而獨斷,這本身就是開明君主的標志。

根據孫策的要求,張纮等人同意兵權歸內朝,並設樞密院進行統領,主要人員分成兩類:一是由軍師祭酒為首的軍師、參軍,二是各地的戰區督及高級將領,具體而言,就是指揮常備兵的職業將領。

為此,他們對兵制進行了改革,將士卒分為郡國兵和常備兵兩類:郡國兵實行全民皆兵的義務兵制,適齡男子、女子都在征召之列,接受軍事訓練,其中的精銳充任郡兵,由郡尉、縣尉指揮,在本地戍守,負責當地的治安,為期三年,三年之後退役,成為後備役。常備兵從郡國兵中進行挑選,成為職業兵,主要負責京師、邊疆及重要戰略區域的戍守,萬人為一部,由樞密院派遣將領指揮。

根據初步核算,目前需要常備兵約十五萬人。收復關西後,可能會增加到二十萬左右。郡國兵根據郡國人口、疆域設置,或多或少,由太尉府統一調度,但不得使用四石弩以上的重型武器,不配備高規格的甲胄,只有接受樞密院指定將領指揮時,被征召到外郡執行作戰任務,才能配備相應的武器。

此外,設翰林院,選學者名士充任,掌文史翰墨,修著國史;又設國是院,選致仕宿將老臣及宗室充任,參議政務,其中宗室比例不高於三分之二,不低於三分之一。

孫策原則上接受了這個方案,最後提出了兩點:一是後宮規模只增加一人,一皇後,十二夫人,以合於太陰之數,不常滿,以明天道尚闕,不求盈滿。二是皇室開支占國家財政收入的比例只能減,不能增,爭取在三十年內由三成降到兩成,百年內減至一成。

張纮等人喜出望外。他們雖然早就預料到孫策會再做一些讓步,卻沒想到孫策的讓步會這麽大。

張纮出列,鄭重其事地向孫策行了一禮。“大王英明,後世子孫若能依大王之志不改,大吳必然國祚綿長,不讓三代。”

虞翻等人也紛紛起身,附和張纮所言。荀彧也不例外,他感慨萬千。皇室開支向來是財政不足的痼疾之一,其影響足以與軍費開支比肩。如果真能將皇室開支降至國家財政收入的一成,皇室就不會再成為財政負擔,天下也不再僅僅是家天下,而是天下人的天下。孫吳國祚豈止不讓三代,簡直可以延續萬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