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85章 群賢議政(第2/2頁)

眾人紛紛頜首附和。難得孫策主動提議削減內朝,還權外朝,如果因為延用三公九卿的舊制導致事務積壓,朝政不暢,再被收走權力,歸於內朝,那就太可惜了。

雖然具體增加多少職位一時定不下來,但這個原則卻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同。

黃琬咳嗽一聲,含笑說道:“還有一件事,我想先提醒諸位。”

看著笑容狡黠的黃琬,眾人都有些詫異,就連蔡邕都覺得黃琬似乎過於超脫了。什麽叫提醒諸位,你難道能置身事外?

“你們別忘了,相比於臣權,更重要的是君權。”黃琬眼神閃爍,笑容更加燦爛。“各個崗位都有考核,那怎麽考核皇帝?大王可是一到時間就要退朝的,他能擔多少責任?可若是皇權削減太過,真讓他做個富貴閑人,他還能答應你們的方案嗎?”

眾人面面相覷,意識到黃琬不是開玩笑,這的確是一個必須面對的難題。孫策願意讓權,但他能讓多少權?這個問題不解決,其他的都是空談,沒有任何實際意義。

“蔡公,你有什麽高見?”張纮轉頭看向蔡邕,拱手請教。

蔡邕撫著胡須,沉吟片刻,緩緩說道:“大王明於治道,自勝而強,願與大臣共治,他的誠意,諸位不必懷疑。”

“是,是。”眾人紛紛附和,卻還是看著蔡邕,等著他更有意義的意見。

“既然不用懷疑大王的誠意,如何界定君權,就只取於一個標準:如何與臣權保持平衡,既不至於責重難負,疲於應付,又不至於為權臣所迫,太阿倒持,更不能出現權臣僅憑玩弄手段就能謀朝篡位這樣的事。帝系不固,天下不安,太平自然無從變起。”

黃琬忍不住了,直奔主題。“依你之見,究竟該如何設定君權才好?”

蔡邕沒好氣的瞪了黃琬一眼,繼續不緊不慢地說道:“子琰,我只是個書生,施政經驗遠不如你,要說具體的方法,我就不獻醜了。我還是說幾個史書上記載的故事,供諸位參考。”

黃琬眉毛一揚,正要搶白蔡邕幾句,荀彧不動聲色地搖了搖頭。黃琬見狀,只好把湧到嘴邊的話又咽了回去。在座的都是當世英才,荀彧更是被何颙評為王佐,張纮、虞翻、沮授也都是一方俊傑,有他們在,毋須摧迫蔡邕。正如蔡邕自己所說,他的學問雖好,實際施政經驗有限,不太可能有具體的辦法。

蔡邕隨即講了幾個例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