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84章 治國綱領(第2/2頁)

不出蔡琰所料,如何限制君權成了最大的焦點。除了孫策之外,幾乎每一個人都很關心這個問題。他們不是反對孫策的這個決定,而是懷疑孫策能不能做得到,又以什麽樣的方式予以保證。

從商鞅變法以來,君權就一直在膨脹。“王子犯法,與庶民同罪”盡管是一句空話,畢竟提出來了,如何限制君權卻是只字也未提,董仲舒提出君權神授,在為劉氏皇權提供了合法性的同時,也有用神權來限制君權的用意,但是很顯然,這一點落空了。虛無縹緲的神權對君權的影響有限,能有多大影響取決於皇帝本人,當他敬畏天命時,還能有一點影響,當他只顧眼前時,天命就棄如敝履,層出不窮的災異除了造成天下大亂,百姓流離失所外,並沒有對君權產生多大的影響。

孫策主動提出限制君權——不管他是口頭做做樣子,還是為了堵世家的嘴主動讓步——這當然是眾臣求之不得的好事,從老臣如蔡邕、黃琬到少壯派張纮、虞翻,沒有人不希望限制君權,維持君權、臣權的平衡,但如何限制,他們都沒有底,意見不一。

在這一點上,張纮、虞翻反倒不如蔡邕、黃琬來得灑脫,他們是文臣之首,就是相,相權是臣權的代名詞,君權、臣權之爭很多時候就表現為君權與相權的競爭,他們如果太積極,很容易被認為是擅權。蔡邕、黃琬沒有這樣的顧忌,放膽直言。尤其是黃琬,依稀又找到了當年作為黨人中堅的感覺,戰意盎然。

在與孫策正式討論之前,幾個人初步合議時,黃琬提出一個建議:恢復漢朝初建時的三公制度,罷免尚書台、秘書台等內朝台閣的權力,取消大將軍、驃騎將軍等職能重疊的內朝官職,由丞相掌民事,太尉掌兵事,禦史大夫掌監察權。

總結起來一句話,罷免內朝,權歸外朝。

作為唯一正式與會的女性,蔡琰委婉地提出了反對意見,她認為黃琬這個建議有失偏頗,不符合孫策提出的平衡原則。僅從有漢四百年的歷史來看,事務越來越多,官員規模越來越大,就不是之前的三公制所能解決的,更何況眼下又新增了政務、講武、木學諸堂,這些都是以前沒有的,籠統的歸於太學,僅作為學術研究機構,似乎也不合適。工商業的發展需要有專門的部門進行管理,大王因此設計相一職正是為此,這幾年的實踐證明,計相府不可或缺,不僅不應該削弱,歸於丞相府,反而應該加強。

蔡琰話音未落,虞翻就笑了一聲:“多謝蔡大家,這可是我和計相府同仁難得聽到的公道話,再辛苦也值了。”

眾人不禁莞爾,就連黃琬本人都笑了兩聲。計相府的主要職能是管理工商業,尤其是商業,虞翻本人精明幹練,又有麋竺這樣的大商人協助,要想瞞過他們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。商業發展迅速,商稅水漲船高,想逃稅的人如過江之鯽,卻無一例外的栽在了虞翻、麋竺手中,偷稅不成,反倒被罰了款,嚴重的甚至取消了經商資格。這幾年間,因為偷稅漏稅被趕出海商會的就有好幾個。

斷人財路,如殺人父母,虞翻和計相府的名聲當然好不到哪兒去。那些人理虧,又知道虞翻不僅能說,更能打,不敢正面挑釁,只能在背後說計相府唯利是圖,都是桑弘羊一般不通人情的酷吏。虞翻再強勢也阻止不了流言蜚語,只好充耳不聞。

如今聽到蔡琰為他和計相府正名,他非常欣慰。

在座的也都是了解內情的人,知道虞翻雖然不講情面,卻不是貪財好利之人,除了為人狂傲之外,他的學問、道德和能力都是首屈一指的。而狂傲也不是什麽缺點,黃琬本人也狂,有本事、心不虛才能狂啊。虞翻狂得坦坦蕩蕩,問心無愧,他們還是欣賞的,平日裏也覺得虞翻受了委屈,此刻不免會心一笑。

笑過之後,黃琬反問:“依你之見,又當如何平衡君權、臣權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