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80章 天下輿圖(第2/2頁)

看到日南二字,周瑜的心情又輕松了許多,如果以牂柯為起點,到天竺的距離和到日南的差不多,比洛陽到日南的距離就更短了,只不過是一個向南,一個向西南而已。既然先賢能拿下日南,自己當然也有機會拿下天竺。

孫策看著周瑜,看著周瑜眼神的變化,心中暗笑。這幅地圖其實有些失真,至少和他印象中的世界地圖有些區別。不過他沒有改,就按照軍師處收集匯總的情報來繪制地圖,失真也不改,他相信隨著商人、士子走得越來越遠,收集到的情報越來越豐富,越來越準確,總有一天會看到他希望的世界地圖。

到了那時候,華夏精英才能真正的胸懷天下,放眼全球。

“這幅輿圖中,有尊夫人蔡大家的功勞。她翻譯的西域地理文書起到很大的作用。”孫策伸出手,撫著地圖。“此外就是來往於各地的商人和遊歷的士子,他們用腳丈量,用眼睛看,用筆記錄,一點點的拼湊起來,積沙成塔,聚腋成裘,看似每個人的收獲都非常有限,卻在一步步的拓展我們的視野。我相信,總有一天,這幅圖上的空白都會被填滿,每一片土地都會有華夏衣冠的足跡。”

“大王胸懷,臣高山仰止,望塵莫及。”

“那可不行。”孫策走了回來,拍拍周瑜的肩膀。“看得再遠,也要一步步地去走,否則終究是臨淵慕魚。就目前而言,我共有五條路可選,其中陸路三條,海路兩條,召你回來就是想聽聽你的意見,看看接下來怎麽走。”

孫策一邊說,一邊伸手指畫,向周瑜解說眼下的形勢。周瑜在家三天,也了解到了不少事,只不過聽孫策解說更直接,更全面,而且孫策沒有讓別人解說,而是親自為他解說,這讓他非常感動,仿佛又回到了當年在舒縣,兩人敞開胸襟,暢所欲言。

周瑜對兩條海路不清楚,對三條陸路卻有所耳聞。孫策半有天下,接下來該如何進取,有三個選擇:一是進兵關中,直取腹心;一是由草原進兵,取幽州、並州;一是由長江進兵,取益州。三個選擇各有道理,都有人支持,也各有不足,都有人反對。其中進兵益州與周瑜息息相關,他與黃忠出兵三年,未能取得根本性的勝利,這讓很多人懷疑先取益州是不是合適。同樣,從幽州、並州進兵也因為遼東生變遭到質疑,造成了三條路線各有千秋,難分高下。

在三條路線之間,又夾雜著不同地域的利益鬥爭。簡而言之,青州系、冀州系贊成北線,汝潁系、荊襄系贊成南線和中線,而江東系、淮泗系則建議中線。當然,派系之間並非涇渭分明,只是大致如此,僅周瑜從賓客的言論中聽到的就有好幾個例外。

“公瑾,你意下如何?”孫策解說完畢,取過兩杯茶,遞了一杯給周瑜。周瑜接過杯子,呷了一口茶,端詳著地圖。“大王,臣鬥膽臆測,這兩條海路應該是一向東,一向南吧。”

“沒錯。”

“大王,臣選海路向南。”

孫策笑笑。“為何?”

“陸路三道,各有優劣,卻有一個共同點:都有攻堅的可能,需要大量錢糧的支持,尤其是糧食。若是立足於耕種,則人口、耕地、產量都無法取得突破的情況下,糧食產量在短期內很難有大的增長。向外拓展,尋找新的產糧區是唯一選擇。北方苦寒,本來就缺糧,南方溫暖潮濕,一年兩熟,最有可能解決糧食短缺。且驃騎將軍戰死交州,殺父之仇,大王不能不報。”

“若是向南,天竺之功可能就不是公瑾的了。”孫策笑道。在這個地圖上,中南半島並不突出,天竺和日南看起很近。

“臣或許不能全取天竺,卻可以分交州之功。”周瑜走到地圖前,指了指零陵的位置。“臣可溯湘水而上,過靈渠,入郁林,與大王會師於交趾。”

孫策點了點頭。“這倒是個辦法,只是讓你為偏師,實在是大材小用。”

“能為大王偏師,是臣之榮幸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