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43章 渤海有故事(第2/2頁)

郭嘉搖了搖羽扇。“寫封信便是了,人不必去。臧洪不肯降,並非他本人的想法,而是渤海豪強討價還價。步督,你對渤海豪強了解多少?”

步騭拱手道:“還請祭酒指教。”

“渤海臨海,與你們廣陵倒是有些相似,半是海邊灘塗,半是平原。只不過渤海地勢較高,耕地廣闊,土地肥沃,海浸也較少,所以一向以富庶著稱。冀州有郡國九,以渤海戶口最多,豪強自然也多,而且有很多大族強宗。只是渤海離中原較遠,向南又隔著黃河,與中原溝通不便,文化略遜一籌。”

郭嘉一邊說,一邊指示著渤海的地形。渤海的面積不小,但人口卻集中在西南部,除了郡治南皮縣,其他幾個縣離毗鄰的河間國各縣都比較遠,有一定的封閉性。

“文化不彰,仕宦不顯,渤海很少出高官,很長一段時間內,仕途比較成功的就是一甲子前的任峻,他也不過官至洛陽令,離二千石還是一步之遙。桓靈時,渤海人開始走捷徑,交遊甚廣,在黨人中頗有名聲,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苑康,與郭林宗友善,曾任潁陰令,題高陽裏,後來官至山陽太守。又有公孫進階,危言深論,不避豪強,名聞京師。”

步騭恍然大悟。“這麽說,渤海是黨人之鄉?”

“黨人之鄉算不上,附黨人驥尾而已。”郭嘉笑了兩聲,意味深長。其他人聽了,也若有所思。

苑康很有名,倒不是因為他和郭林宗友善,而是他為高陽裏題名。高陽裏就是荀家所居之裏,之所以被苑康題為高陽裏,是因為荀淑有八子,被苑康附會為高陽氏八子。以當時荀氏的名望,如何能比擬高陽氏,說白了,就是苑康向潁陰荀氏示好,向黨人示好。

渤海有公孫進階、苑康這樣的黨人,在黨人中有一定的影響力,但是和豫州、兗州,尤其是汝潁相比,影響力顯然要小得多,所以郭嘉才說渤海算不上黨人之鄉——那是汝潁的殊榮——只能算駙驥尾。既然如此,臧洪不肯輕易投降,就不是計較甘寧、步騭殺人的事了,而是要表明他們是袁譚的擁躉,還有一定的實力。袁譚的背後站在何颙,那可是老派黨人。

甘寧是益州人,沒什麽鄉黨可言,是個獨臣,無須理會。步騭是淮泗人,與汝潁系有潛在的競爭關系。渤海人拒絕甘寧、步騭入境,除了表現出對袁譚的忠誠,留下一個好名聲外,還能向汝潁系示好,以便在戰事結束後形成冀州系,並在其中擁有一定的話語權。有了自己的派系,他們才有可能在朝野取得利益,否則永遠只能跟著別人走。

等了一會兒,郭嘉最後總結道:“臧洪背後有人幫他出謀劃策。你寫信給臧洪,真正要說服的就是臧洪身後這個人。”

步騭心領神會,再次躬身拜謝。他對渤海不陌生,但不聽郭嘉分析,還真不知道渤海人和黨人有這麽深的聯系,試圖說服臧洪本人是沒什麽用,只有說服臧洪背後的那個人才行。

孫策一直沒吭聲。這些話,郭嘉已經說過,而且說得更透徹。比如袁紹出奔,為什麽會去渤海?臧洪後來為什麽和袁紹反目,而且渤海人也全力支持他,這都和渤海人以黨人自居有關。只是他也不知道臧洪背後那人是誰。在他印象中,渤海似乎沒出什麽有名的謀士。

孫策接著又做了相應的安排。

渤海在冀州東部,冀州南部幾條重要的河流在渤海境內匯聚,最後流入大海。如果劉備從鄴城撤退,渤海是東線的必經之路,尤其是東光——公孫瓚曾在這裏大破北上的青州黃巾三十萬。孫策命甘寧、步騭率水師入漳水,直逼渤海郡治南皮。步騭先給臧洪寫信,如果臧洪和他身後的人不聽,拒不投降,那就與平原郡的徐琨、朱然等人配合,用武力征服渤海。現在渤海除了臧洪之外,還有崔鈞統領的冀州兵,在最壞的情況下,甘寧等人不僅要對付臧洪,攻克南皮,還要擊退崔鈞,扼守住劉備北撤的路線,為主力全取幽州提供可能。

甘寧正中下懷,喜不自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