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94章 治標與治本(第2/2頁)

“是啊,孤也想抓大放小,不在細務裏糾纏,但事情總得有人處理,何況豫州是孤最初推行新政之州,若是政績不佳,不僅孤這臉上不好看,兗州、冀州也會受到影響。荀君,你這次去定陶可曾聽到什麽消息?兗州談了這麽久,還沒有個結果,再拖下去,孤可沒耐心了,只好用荀君之計,來個大亂大治。”

荀彧苦笑。這贓可栽得太直接了,我什麽時候建議你大開殺戒了?不過他也沒和孫策爭執,他已經聽懂了孫策的意思。擺在他面前有兩道考題:一是萬金坊事件,一是兗州甚至冀州的談判。尤其是前者,這本來就是他來見孫策的目的,既然孫策也想盡快解決,這就好辦了。

“大王,彧不才,有一二孔見,請大王參酌。”

“難得荀君願意指教,孤洗耳恭聽。”

荀彧斂容再拜。萬金坊的事可大可小,往大了說,這是僭越,對王者不敬,別說抓幾個人,讓他們唱歌跳舞,就算族誅都是輕的。從小了說,這就是一群人開心過了頭,略施懲戒即可。就像孫尚香現在處理的那樣,讓那些沒有分寸的人丟個臉,長點記性,殺人還是盡量避免的好。

殺了人,事態擴大,不僅會波及豫州,還會影響兗州。兗州為什麽遲遲沒有投降?說白了還是有疑慮,擔心滿寵所言不實。滿寵雖是兗州人,但他在兗州的影響力有限,在兗州人眼裏,他就是吳國的忠臣,不會為兗州人著想。如果萬金坊的事傳到兗州,對談判更加不利,至少一個執法不公的嫌疑難以逃脫——到目前為止,占主要責任的江東人還沒有一個死的,倒是汝潁人死傷十幾個。

孫策不想擴大事態,但不代表其他人也會這麽想。

荀彧沒有點陸遜的名,他不願意再節外生枝。陸遜所為其心可誅,其行卻無可指摘,再糾纏此事,只會惹來更大的沖突,流更多的血。

孫策回到大案後,雙手撫著案緣,手指輕撚。“荀君有把握說服那些人?”

“若大王信得過,彧盡力而為。”

孫策向後靠在圈幾上,十指交叉,置在腹前,大拇指互相繞著圈。他直視荀彧的眼睛,一字一句的說道:“孤信不過。”

荀彧一下子愣住了,臉色瞬間通紅,隨即又煞白。孫策信不過他,對他個人的榮辱來說,這是小事。可是對汝潁人來說,這卻是大事。難道他想錯了,不是陸遜自作主張,就是孫策本人想大開殺戒?

“欲使人信,先須己明。汝潁人之所以口服心不服,還是對新政有排斥之心。荀君研究了這麽久的新政,你真的明白孤的用意嗎?還是說只是暫且忍耐,先救人?若是如此,治標不治本,這樣的事將來還會發生,到時候會是什麽樣子,誰能說得準?”

荀彧眼神微縮,垂著眼皮,有意無意的回避著孫策的眼神。他不否認他有先救人的想法,在新政上並不完全贊同孫策的觀念,甚至還有一些反對意見。只是眼下還不是提的時候,他不想交淺言深,倉促提出。

“孤再冒昧的問一句:荀君知道叔同為什麽能走得那麽平靜,他究竟領悟了些什麽?”

荀彧眼神一閃,慢慢擡起頭,直視著孫策,欲言又止。這幾個月,他一直考慮這個問題,卻還沒有找到答案。先帝劉協去世前與孫策論道,他是在座的,劉協與孫策說的每一個字,他都聽得很清楚。劉協走的時候,他就在劉協身邊,知道劉協走得很平靜,但他不知道劉協為什麽會這麽平靜。

他真的理解了孫策的治道,了無遺憾嗎?

現在孫策又提到了這個問題,他不能不有所心動。也許,這是他解開謎團的時候。

“彧不知,大王若能指點一二,彧感激不盡。”

孫策揚揚眉,嘴角挑起一絲淺笑。“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。荀君自承不知,而且如此坦然,不愧賢者之名,令人敬佩。既然如此,孤也不能不懂裝懂,明著說吧,他究竟領悟了什麽,其實孤也不知道。”

荀彧無言以對。他想過無數種可能的答案,唯獨沒想到會這個結果。

“大王……也不知道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