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66章 千頭萬緒(第2/2頁)

謝煚送來的不僅是情報,還有一封家書,裏面提到了楊修想納其次女為妾的消息。家書到了謝憲英的手中,又經由袁權之口轉告孫策。在鄙視楊修利用門戶占人便宜的同時,孫策再一次體會到了謝家的不安和急迫,為了能翻身,他們已經顧不上什麽體面了。

安撫會稽人迫在眉睫。

孫策找來張纮、虞翻,讓他們商量一個方案。虞翻就是會稽人,他早有想法,卻不能表現得太積極,假模假式的表示自己不宜參與此事,應該避嫌,被郭嘉毫不客氣地調侃了幾句。

張纮知道虞翻的為難之處,主動提出一個方案:以永寧、太末兩縣為界,分會稽南部為郡,以東治為郡治,設三縣,可以安置一些官員。會稽南部多丘陵,農耕不發達,但是適合種茶及一些經濟作物,很有發展潛力。東治附近的山地有大量的優質木材,造船業一向發達,只是缺少投入和有效的管理。經過幾年發展,已經具備了經濟基礎,民間資本更是有相當實力,是時候對會稽南部加大投入,進行有效開發了。

孫策覺得這個方案不錯,一郡三縣,也能安排一些人,對會稽人應該有一定的吸引力,還能利用民間資本來發展造船業,這是一個兩全齊美的方案。

虞翻也提出一個建議。《論衡》已經校訂完畢,剩下的就是印行天下,盛憲等人閑了下來。他們打算編一部《會稽典錄》,但這部書用不了太多人,而且局限於一郡,規格不高,他建議將盛憲等人調去輔助孫靜,正式對余杭一帶的古玉進行系統性的研究,爭取寫一部有一定水準的專著出來。

早有初平四年,孫策初入會稽,就曾囑咐孫靜在余杭、錢唐一帶收集古玉,孫靜也做了,但他一來生性淡泊,二來學問底子也不夠,這件事不溫不火,成績有限,只能證明余杭、錢唐一帶有過古國,但這個古國究竟是什麽樣,有多大規模,又有什麽歷史,現在一概不清楚。既然盛憲他們閑下來了,就讓他們去協助孫靜,按照楊修在豫章時的方法,做一個正式的調查,從古玉收集到故老傳說,一一整理出來,寫成專著。

玉是禮器,有玉器就足以說明這個古國有相當的文明程度。如果能搞清楚這件事,就可以洗脫吳會是蠻荒之地的偏見,證明江東也是文明發源之地,不僅對孫氏建國有好處,還能打破既有的學術見成,真正撼動經學的根基,打開新局面。

孫策贊同這個看法。華夏文明從來不是一枝獨大,而是漫天星辰,在不斷的交流、沖突中融匯在一起。明白這一點,對以後開拓四海、變夷為夏有幫助。不過他也清楚,這項工程需要不少人力、物力,更需要財政投入,恐怕也不是盛憲幾個人能承擔的。更重要的是,錢唐、余杭現在是吳郡屬縣,吳郡人不可能讓會稽人來主持此事。

這和挖墻角有什麽區別?以老陸康為首的吳郡讀書人知道這個消息,很可能會拼命。

孫策讓張纮與虞翻做一個詳細的方案,最好能成立一個部門統籌此事。經過幾年發展,文教事業蒸蒸日上,各郡郡學、木學堂、本草堂陸續建了起來,卻還是各自為政,缺少統一部署,現在該將這件事提上日程了。

孫策話音剛落,張纮、虞翻就互相看了看,露出會心一笑。張纮拱拱手。“大王,臣等也有此意,如今吳國半有天下,是該考慮建太學的事宜了,只是這太常和祭酒二職關系重大,當仔細挑選,既要能服眾,還要能體現大王兼收並蓄、開拓包容的精神才行,不能局限於五經。到目前為止,臣等還沒有合適的人選。”

孫策想了想,也覺得有些撓頭。既要通儒經,又不能局限於儒經,這兩個人選可不好找。且太常是九卿之首,地位尊崇,又是清流,是很多讀書人夢寐以求的官職。吳國到目前為止,九卿還沒有配全,一旦宣布要任命太常,不知道多少人要爭。

“此事當慎重。”孫策撫著胡須說道。既是提醒張纮、虞翻,也是提醒自己。

張纮說道:“大王,臣等有一個建議:與其相馬,不如賽馬。趁著戰事稍息,集中治下各州的大儒名士,齊聚建業,來一次論講。最終取勝者,便是太常、祭酒的最佳人選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