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51章 爭之以利(第2/2頁)

孫策一直沒有說話,看著他們爭論。關系到切身利益,任何人都會有反應,蔡瑁真要是任人捏的軟泥,他也不可能成為荊襄系商人的代表。況且以往商人是賤民,沒什麽發言權,縱使家財萬貫,在郡守縣令面前也是任人宰割,沒有申冤的地方,為了自保,只能尋求與權力的聯姻,最後形成了世家、豪強,為禍更烈。他現在重工商,要保證工商的健康發展,就要保證工商的基本權利,至少要讓他們有表達自己意願的機會。當面說,總比背後說好。

見孫策不制止,原本還有些惴惴的蔡瑁定了神,與虞翻爭得面紅耳赤。面對一向強勢的虞翻,蔡瑁毫不示弱,問了虞翻幾個問題:

首先,商為四民之一,和你們讀書做官的文士和效命沙場的武士一樣,都是士,大家都是平等的,你不要拿看賤民的眼光看我;

其次,商業不是末業,而是國民經濟不可或缺的一環。沒有商業,工坊制造的產品如何行銷天下?沒有商業,東海的鹽如何能行銷八州,成為經濟戰的利器?作戰有兵法,行商有商道,不能由你一個人說了算,我們商人也有發言權,甚至比你有發言權,你應該先聽聽我們的意見再做決定。

最後,荊襄系這些年是賺了不少錢,但賺的每一個錢都是正當的,我們也交了大量的商稅,沒有偷稅漏稅,賺得再多也合法。況且荊襄系的錢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,是我們荊襄人用心血賺來的。我們為什麽要資助讀書人外出遊歷,我們為什麽要資助木學堂搞技術改進,我們為什麽出資贊助修橋鋪路,都是為了利,為了長遠利益而做的投資。現在投資下去了,你突然要組建一個水師,和我們搶生意,那你是不是可以把我們的投資還給我們?

蔡瑁隨即報出一連串的數字。虞翻身為計相,對這些數字熟悉得很,也知道蔡瑁所言不虛,一時竟無從反駁。麋竺雖然和蔡瑁是競爭對手,但從商人的角度而言,他也不希望官府出爾反爾,侵奪商人的利益。只是他清楚孫策的用意,所以也不好多說。張纮、郭嘉第一次看到虞翻吃癟,在大受觸動之余,難免有些幸災樂禍。

虞翻無奈,最後使出殺手鐧。交州運米可以讓你們做,但是我們預算有限,可能無利可圖,你做不做?他隨即報出一個價格,這是交州米到建業碼頭的米價,你要是願意做,這生意就給你做,一百萬石起,上不封頂。

蔡瑁迅速核算了一下。這個價格雖說比建業的米價高出不少,可是從交州千裏迢迢的運來就沒什麽利潤可言了。萬一途中遇到風暴,再吹翻幾艘船,鐵定是要虧本。如果要有利潤,只有利用已經去了交州的商船,只是這樣一來,他們又無法運載其他貨物,實際上還是不合算。

什麽生意都可以做,虧本的生意不做,蔡瑁爽快地搖搖頭,不做。但他隨即又表示:年終審計的時候,我們會對這次交州運米加強審計,看看付出的成本是不是你說的這些,有沒有人在裏面中飽私囊。商稅是賦稅的大頭,我們荊襄系交的商稅占到商稅的四分之三,有權力要求計相府公示這些數據,以免有人假公濟私,玩弄手段。

虞翻氣極反笑,不屑一顧。就你會查賬?我的會計水平比你強十倍,能讓你查出問題來。不過嘴上說得兇,虞翻心裏也有些警惕,這事還真是好好運作,真要被蔡瑁查出問題,這臉可就丟大了。

激烈的爭論過後,組建中軍水師的事就這麽定了下來,孫策傳令幾個船官,讓他們準備船只。因為組建的是中軍水師,第一個任務就是交州運米,不僅需要戰船,還需要貨船,尤其是最新的萬石車船,不可避免地要蔡瑁等人的新船交付。為此,孫策拿出了準備的方案,拿出一百萬石的份額,以更高的價格委托荊襄系代運,讓他們有一定的利潤,並允許他們隨中軍水師而行,享受水師全程保護,停靠軍用港口,免遭海盜和風浪。

蔡瑁有生以來難得硬氣了一回,當面懟了號稱無人敢惹的虞翻,心情正好,聽了孫策的方案,心中殘存的怨氣煙消雲散,欣然同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