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49章 將將(第2/2頁)

如何反擊袁譚,一直有兩種意見:一種以張纮等文臣為代表,建議用經濟手段解決。具體而言就是對峙,在幽州、冀州發起攻擊,迫使劉備、袁譚退兵、談判,再通商,利用經濟上的優勢動搖冀州的民生,迫使冀州世家放棄對袁譚的支持。一種以朱桓、全柔等將領為代表,希望用武力解決問題。具體而言就是中軍北上,與袁譚決戰,殲滅冀州軍主力,然後揮師北上,征服冀州。

兩種意見各有千秋,也各有算計。張纮等人擔心戰事規模太大,經濟上難以為繼,同時希望利用這樣的機會來驗證他們在經濟民生上的新思路。朱桓等人則渴望立功,而不是看著滿寵等人建業立業,他們作為最精銳的中軍卻閑坐江東。

與陳琳見面,領著陳琳遊覽秦淮,參觀布市,就是試探陳琳的心思。陳琳是廣陵人,既不屬於冀州系,也和汝潁系有一定的距離,有誘降的可能。他在袁譚身邊負責文書,能接觸到大量的信息,有助於判斷冀州的實際形勢。如果能變成耳目,意義更大。

“冀州還能堅持多久?”

“不好說。”張纮眉頭微蹙。“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土地,冀州世家不肯放棄土地,只要他們還能堅持,他們就會堅持下去,直到堅持不住為止。人嘛,利令智昏的多,遠見卓識的少,冀州人原本就重利,讓他們為了華夏衣冠而放棄自己的利益,不太可能。”

孫策笑道:“張相,你這可有地域歧視的嫌疑。”

張纮微微一笑,拱手致歉。作為文化最發達的中原,兗豫青徐四州的百姓一向有很強有的優勢感,汝潁系只是最突出的代表。

“既然如此,那我們就證明給他們看。”孫策說道:“豫州開了個好頭,青徐也要跟上,先征服兗州。”

張纮看著孫策,心中歡喜。“大王聖明。”

“你也不要急著喊聖明。”孫策搖搖手。“軍師處的方案還沒有出來,但我估計中軍還是要動一動。如果袁譚決定對峙,僅憑豫州兵發起進攻,傷亡會很大,沒有中軍押陣,終究不放心。”

“大王想以豫州兵為主力,反攻兗州?”

“張相覺得可行嗎?”

張纮仔細考慮了一番。“若是大王親自節制諸軍,我覺得問題不大。反攻兗州,豫州就可以恢復生產,減輕糧秣的負擔。豫州那麽多人口,一直堅壁清野也不太現實。”

孫策同意張纮的觀點。豫州人口太多了,消耗太大,不可能一直堅壁清野。再堅持下去,就要動用江南的錢糧補充,早點平定中原,也能騰出手開發江南。江南這幾年的發展勢頭良好,被打斷就太可惜了。

原則上,孫策傾向於張纮的方案,具體細節卻還要商量。朱桓等人雖有私心,卻也並非全無道理。中軍是定海神針,如果份量不夠,起不到震懾諸軍的作用,難免會有人想挑戰他的權威。這次征發豫州各郡百姓參戰有一個重要目的,就是要以戰代練,從豫州挑選一萬精兵,充實到中軍。順利實施之後,青州、徐州、荊州都將如此,最後要將中軍擴充到七萬左右,保持對任何一個戰區的絕對優勢,並為反攻做準備。

擴編水師也是這個計劃的一部分,他要保持中軍不分海陸,隨時隨地可以作戰。

別的都可以商量,兵權不能。

孫策隨即又和張纮說了甘寧的事。既然決定采納張纮的建議,那甘寧的作戰任務就基本可以定了,不是進入黃河,截斷袁譚退路,逼袁譚死戰,而是侵擾冀州、幽州,迫使袁譚、劉備退兵,白白消耗大量的錢糧,無功而返。

主動進攻,就需要更多的錢糧,需要張纮付出更多的心血。張纮明白其中的要害,答應回去仔細核算一下。他隨即提出,既然中軍要北上,從交州運米的事就不要拖了,盡快施行。如果耽誤了時間,進入台風多發季節,難免誤事。糧食不怕多,只怕不夠,越多越有底氣。

孫策深表贊同,隨即提出了擴編水師的計劃。他打算調麋芳擔任中軍水師將領,並負責這次去交州運米的任務。麋芳作戰水平一般,但這次是去運米,不是作戰,他應該能勝任。

張纮贊同孫策的意見,並推薦顧雍擔任麋芳的副手。作為吳郡顧氏的代表,顧雍一直在會稽擔任郡丞,如今會稽安定,也該動一動了。

孫策搖搖頭。“顧雍不適合從軍,讓他到首相府,具體做什麽,你安排。調陳矯協助麋芳,他之前做徐琨的長史很稱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