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84章 同病相憐(第2/2頁)

“不敢,再奉使君將令,不敢有太多的奢望,只望能一雪前恥,助使君奪回汝南祖塋。”劉備拱手還禮,笑容滿面。“將來使君百年之後能落葉歸根,我就心滿意足了。”

見兩人針鋒相對,話越說越尖銳,沮授忍不住出言打斷。“二位使君,若能擊敗孫策,將來不論是把酒共歡也好,沙場爭雄也罷,都來日方長。形勢緊急,還是先說說眼前事吧。”

劉備轉身打量了沮授一眼,笑著躬身施禮。“沮君,好久不見。”

沮授忍著不快,欠身還禮。

“钜鹿二賢,田公坐鎮,沮君隨征,無往不克。這次能有沮君佐軍事,一定能奏凱而還。”

沮授眼角抽了抽。劉備這話什麽意思?當面挑撥啊。郭圖雖然不在這兒,但這些話遲早會傳到郭圖的耳中。郭圖原本對冀州系就不滿,只是限於形勢,不得不暫時雌伏。聽了劉備這句話,他要是沒意見才怪。

“使君言重了,授只不過是一書生,查漏補闕而已。沙場爭鋒,還要看二位使君與將士用力。雖然如此,我不得不提醒使君,你雖習得吳王練兵之法,這幾年在幽州戰績驕人,可是這次我們遇到的對手恰恰是吳王麾下精銳,絕非草原上的胡人可比,容不得一點僥幸之心。尤其是大河對面的高唐城,守將朱然雖然年輕,卻是吳王身邊的親信。”

劉備尷尬地點點頭,又有些驚訝。“朱然?是朱治之子吧?”

“正是。”

“那可太好了。”劉備興奮地一拍手。“大河冰封,高唐就是一座孤城,縱使朱然有才,畢竟年輕。使君有二十萬大軍,何不包圍高唐,生擒朱然,先拔個頭籌?”

袁譚無語,向沮授使了個眼色,示意他接著說。沮授會意,接著解釋了一番。他們不是不想圍住高唐,生擒朱然,實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。田豐與冀州世家商議,可以征發二十萬大軍,但二十萬大軍絕不是幾天就能到位的,命令已經發出去十天,趕到平原的大軍也不過五萬多人,加上袁譚原來率領的主力,總兵力不到十萬。

原本高唐城裏只有一千多人,有十萬人——即使這裏面真正的精銳只有三萬多人——足以攻克,但是讓他們沒想到的是,就在前兩天,徐琨往高唐增兵了,一增就是四千人,統兵的就是朱然,如今高唐城裏有五千人,而且全是訓練有素的江東精銳。

高唐不是郡治,只是一座臨河要塞——原本連要塞都不算,只是一座普通縣城。袁熙與徐琨隔河對峙,占據了郡治平原,臨河的高唐城才變得重要起來,徐琨才花心思整治城防,將高唐變成了一座要塞。

高唐城的規模不大,只要有足夠的糧草,五千兵足可以堅守。朱然是孫策一手帶出來的小將,以前沒有過戰績,但有先例可循,呂蒙、蔣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,他們都已經成為江東軍的新生力量,蔣欽剛剛在弘農建功,呂蒙坐鎮河南,指揮調度有條不紊,儼然已經是一方重將,朱然如果和他們差不多,這高唐城就是一個名符其實的硬骨頭,想啃下來絕非易事。

正常來說,攻城時的傷亡比例是四比一左右,考慮到江東軍的實力,這個比例要再放大一些,大概在六比一,也就是說,如果不惜代價的強攻,將城內守軍的力量消耗到不足以守城的地步,袁譚至少要付出兩萬人的代價。更麻煩的是即使袁譚願意付出了這麽大的代價,也沒人敢保證一定可以攻下高唐城。

徐琨增兵高唐,而且一增就是四千人,要死守高唐,這出乎所有人的預料,就連沮授也沒想到。他本以為徐琨會放棄高唐,退守歷城,畢竟那才是真正的兵家必爭之地。徐琨總兵力不過萬人左右,在高唐投入太多兵力必然影響歷城的防守。一旦歷城丟了,高唐守得再穩也沒有意義。

但徐琨偏偏就這麽做了。兩軍作戰,最怕的就是這種意外。雙方還沒交手,徐琨就占了先機。他選擇了一個最不可能的方案,卻也成功地打亂了袁譚的計劃。

袁譚不能強攻高唐,只能改變計劃,以歷城為目標。徐琨派朱然增援高唐,歷城兵力不足,必然要從其他地方調援兵,比如北海的沈友部,或任城的紀靈部,大規模的兵力調動需要時間,更需要轉運大量的糧草,正是騎兵突襲的好機會。因此,袁譚希望劉備能率騎兵突入青州內部,奔襲增援歷城的江東兵,為圍攻歷城做準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