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71章 士孫瑞(第2/2頁)

天子悄悄地籲了一口氣,追問道:“弘農易取,如何取河東?”

“請陛下再下恩詔,安車征李儒、賈詡入朝。”

“李儒?”天子的眼角不由自主的抽了抽,青筋凸起。

“是,李儒是馮翊人,曾為博士,因無家世,久滯下潦,經數十年不得升遷,故董卓入洛陽,李儒投效。賈詡與他的情況相似,當年以孝廉為郎,困居洛陽數年,又逢病困,只得返回涼州。他們都是寒門子弟,投奔董卓並非本心,只是不得已。他們際遇相同,故能共進退,陛下只是赦免賈詡,賈詡必心有疑慮,若能同時赦免李儒,形勢或有不同。”

天子沉吟道:“話雖如此,可是李儒鴆殺了我的兄長……”

“李儒奉董卓之命,鴆殺弘農王,固然有罪,可是牛輔、董越之徒奉董卓之命殺戮無辜,難道就沒有罪?陛下既然能赦免他們,為何不能赦免李儒?難道就因為弘農王是陛下的兄長,而其他人不是?”

天子思索良久。“李儒、賈詡入朝,就能取河東?”

“陛下,董越、牛輔不過是匹夫,若無李儒、賈詡從中運籌,焉能有今日?李儒、賈詡入朝,陛下或是許以高官,或是許以厚利,讓董越如牛輔一般回涼州,或是驅董越以戰,易如反掌。”

天子很為難。他清楚河東的重要性,但是讓他赦免賈詡容易,赦免李儒實在有些困難。李儒鴆殺了兄長弘農王,他恨不得啖其肉,寢其皮,怎麽還能安車軟輪,禮征入朝?

“太尉,李儒的事容朕再思量,弘農的事要加緊,你看安排準去盧氏比較好?”

“高順。酬功賞能,高順有功,能力突出,自然要賞,而且要重賞。”士孫瑞不假思索。“派皇甫堅壽圍弘農,牽制魯肅、蔣欽,再命高順為弘農太守,取盧氏、宜陽,迂回魯肅身後,示以形勢。”

天子打量了士孫瑞好一會兒,心中暗自感慨。士孫瑞和王允是一黨,但他和王允卻是兩種類型的人。王允黨人習氣濃厚,做事高調偏激,又好攬權,設計殺了董卓後便以功臣自居,恨不得讓天下人都知道他的功勞,士孫瑞明明是同謀,出力不少,卻一聲不吭,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士孫瑞在其中的作用。

可是相處下來,士孫瑞才是能做實事的。別的不說,在這個時候建議赦免李儒,委托高順為弘農太守,都是一心為朝廷著想的措施。高順有統兵之能,讓他攻取盧氏、宜陽,成功的可能性很大。高順又是呂布的舊部,委任高順為弘農太守,給呂布面子,維持了並州、涼州的平衡,一舉兩得,堪稱高明。

有這樣的大臣而不能用,如何能中興大漢?

天子略作思索,做了決定。“就依太尉所言,拜高順為偏將軍,領弘農太守,征李儒、賈詡入朝。”

士孫瑞大喜,拜倒在地。他隨即又提議派尚書郎韓斌為使者,去河東宣詔。韓斌當年做過馮翊太守,與李儒有舊,他出面宣詔,李儒多少要給點面子。

天子隨即命人擬詔,自己寫了一封親筆信,派人送往長安。他將近期的情況一一說明,尤其提到了鐘繇的事。他沒有掩飾,但他表示會區別對待,不會因鐘繇的事懷疑汝潁人,請荀彧安心。

得知高順立功受賞,升為偏將軍,又領弘農太守,呂布非常興奮。他請示天子,增派秦誼、李肅二人協助高順。天子知道他的意思,正中下懷,隨即答應了,並承諾奪取盧氏、宜陽二縣後,以秦誼、李肅二人為縣長。

呂布喜不自勝,好好交待了秦誼、李肅一番,讓他們各帶兩千人趕去增援。高順原本有三千人,與蔣欽交戰半個月,損失了好幾百,再加上受傷的,減員總人數在千人以上,要攻取盧氏、宜陽未免不足。皇甫堅壽麾下的西涼兵是指望不上的,真正靠得住的還是並州軍。有了這四千援兵,勝算要大得多。

天子詔書發出,韓斌、秦誼等人奔赴河東、弘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