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28章 取舍之間(第2/2頁)

郭嘉莞爾。“大王真是看得起沮授啊。”

孫策笑而不語。他派陸議去浚儀協助呂岱可不僅僅是為了沮授。既然袁譚已經到了河內,想來那位冢虎也該出山了。只是比歷史上要早了七八年,這位冢虎是虎是貓,能不能打真是個問題。

……

滎陽。

袁譚登上城頭,極目遠眺,心情有些郁悶。

渡過大河,進軍滎陽,他原本以為會迎來一場艱苦的攻城戰,卻沒想到魯肅根本沒有交戰之意,直接撤走了人馬,將滎陽拱手相讓。他連一枝箭都沒來得及發,滎陽就得手了。

雖然這不影響戰報——在寫給朝廷的戰報中,滎陽之戰可是一場艱苦卓絕的大戰,足以表現他對朝廷的忠誠——可是對他來說,這卻是一個不祥的信號,更是一個尷尬的境地。

輕取滎陽是不錯,可是接下來該怎麽辦?向東是浚儀,向西是洛陽,向南是嵩山,不論向哪個方向,他都要面對堅城。在沒有攻克浚儀之前,向南是不太現實的,向西也不太合適。離冀州越遠,他心裏越沒底。

身後有腳步聲響起,袁譚轉身,看到沮授走了上來。

“公與?”

“主公還在猶豫?”

袁譚笑了笑,有些苦澀。輕取滎陽,不少將領很興奮,一心想再接再厲,進攻洛陽。洛陽是舊都,意義重大。洛陽向南可以威脅南陽,有迅速與孫策決戰的可能。可是袁譚根本不想與孫策決戰,也不覺得洛陽也能像滎陽一樣輕易得手,所以一直沒有表態。

他想取浚儀。浚儀是關東樞紐,又是陳留郡界的重鎮,拿下浚儀,直接可以威脅陳留。陳留戶口多,這兩年三面逢源,民眾殷富,也能解決一些財政問題。再加上父親袁紹就是浚儀不下才兵敗官渡,攻打浚儀對他個人而言有復仇的意義。

“公與有什麽妙計?”

“主公,我也建議西取洛陽。”

“哦?”

“浚儀是關東咽喉,一旦浚儀易手,不僅豫州會受到威脅,兗州也會受影響。曹子修不會坐視不理,張孟卓兄弟為了自保,很可能舉郡投降吳王,屆時我們除非放棄浚儀,否則一場大戰在所難免。”

袁譚點點頭。他也考慮到了這個後果,這才一直沒有下定決心。

“洛陽則不然。洛陽是舊京,於吳王而言,他占據洛陽不合道義。且洛陽位置前突,與河東、河內接壤,隨時都有可能受到攻擊,放棄洛陽,於他而言並非壞事,反倒可能是一種解脫。”

“對他來說是解脫,對我們呢?”

“我們可以請朝廷還於舊都。就算朝廷不願意回都,至少也會安排大將駐守。”沮授頓了頓,加重了語氣。“收復舊京的功勞可以封王。吳王想必也會願意看到多一個異姓王分謗。”

袁譚心中一動。“公與是說,吳王有可能順水推舟,主動放棄洛陽?”

“只是有可能而已。如果魯肅不肯輕易放棄,我們還可以借此機會要求朝廷增派援兵,征發弘農、河東的錢糧和兵力。”

袁譚真的心動了。如果能輕舉洛陽,的確很誘人。即使魯肅不配合,那也沒關系,以洛陽城難攻為由,向朝廷索要更多的權利,甚至可以將河東、弘農收入囊中。董越一直和孫策關系密切,他的女兒還嫁給了蔣幹做妾,朝廷對此一清二楚,賈詡心裏大概也有意見。借此機會施壓,或許可以有意外收獲。

弘農、河東與河內一樣屬於京畿,世家林立,這是魯肅、賈詡等人無法真正掌控的所在,對他卻易如反掌。賈詡身為並州牧,一直控制著河東、弘農不放,朝廷也是無可奈何。圍攻洛陽,這是一個削弱賈詡的好機會,朝廷一定會命令賈詡出兵。如果賈詡出兵,那就是和孫策反目。如果賈詡不出兵,那朝廷就有理由降罪,削減他的轄區。

如果能將河東搶過來,再奪取上黨,他的地盤至少可以擴大一倍,還可以招攬大批人才。不管哪一項,對他來說都是利好。尤其是後者。汝潁人鬥不過冀州人是因為汝潁人是客居,沒有經濟實力,只會侵占冀州人的利益,冀州人當然不願意。弘農和三河則不同,他們都是本地世家,有足夠的經濟實力與冀州人分庭抗禮,也不會引起冀州人的強烈反擊。

“公與,還是你看得遠。”袁譚很感激。

這時,參軍司馬懿快步走了上來,躬身施禮。“主公,別駕,兗州有消息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