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14章 大王英明(第2/2頁)

“君臣制衡?”

“是的。”孫策打量著張纮,從容說道:“天下越來越大,事務越來越繁,人力卻有時而窮,君也是人,精力有限,難免犯錯,權力過於集中,惰政者固然大權旁落,為近臣左右,勤政者亦難長久,不免倦怠。這君臣之間還是應該有所區別,分清主次。我打算建立一個制度,讓君臣各得其所,保持平衡,既不能出現為所欲為的暴君,也不能出現肆意妄為的權臣。”

張纮品味了一番,眉宇間露出喜色。“老子雲:勝人者有力,自勝者強。大王能這麽想,孫氏傳國數百年應該不難。”

孫策也笑了。讓他放棄權力,現在就做個虛君,那是不現實的,也不可能,可是留下一個制度,緩緩的退,以百年為跨度,逐步讓出大部分君權,直到最後形成虛君的制度,那還是有可能的。況且以他所知,如果實行君主集權,一個朝代也就兩三百年,真正輝煌不過百年,剩下的都是垃圾時間,與其最後被人用武力推翻,還不如做個虛君呢。

當然,這些現在都是想象,真正要實行至少要等到天下太平以後。他大可以慢慢來,等自己想做的、該做的都做完了,七老八十了再立下遺囑,定個大方向,甚至邁出第一步,帶著一世英名含笑離世。

“知易行難,我現在也只是有個方向,具體怎麽做,還需要張相與諸位賢士斟酌。天下非一人之天下,乃天下人之天下,君為元首,臣為肱股,君臣並力,方能天下大治。此千秋功業,當與諸君共成之。”

張纮喜不自勝。“大王所言,臣所願也,敢不從命。”

“比如說,眼下就有一個想法,正好與張相商量。”

“大王請說。”

“不論賢愚,人都有老的時候,年齒增多,體力難免盛極而衰。張相正當壯年,還可以從容應付,再過二十年恐怕就沒這樣的精力了。我想著,當有一個年限,過了這個年限就當致仕養老,比如六十,或者六十五,到了這個年齡,不論是否康健都必須致仕。弱者可以休養,康健者也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,在仕途外尋一些樂趣。”

張纮躬身說道:“大王所謀深遠,臣望塵莫及。臣以為此計可行。到時就致仕,免生貪念,也免得同僚心急,兩全其美。臣以為六十五太晚了,還是六十比較好。花甲之年,還有些體力,或是讀書治學,或是四處遊歷,都是可以的。大王,臣鬥膽,敢請自臣始。”

孫策大笑。他就知道張纮會這麽說。張纮今年四十七,已經是首相,六十歲退休,他還可以做十三年。一個人做十三年宰相,這已經是難得的際遇,多五年對他來說並不重要。虞翻比他小十一歲,他退休之後,虞翻還可以做十年首相。虞翻的接任者就沒這樣的運氣了,除了像他們這樣的從龍之臣,普通官員要想步步升遷到首相這個位置,至少要五十以後。

從朝政的角度來說,能在五十五歲以前升到首相的絕對是才華過人的精英,這樣的人足以擔得起首相的重任。

“六十還是六十五,可以以後再定,意思就是這麽個意思。”孫策撫著張纮的手臂。“臣如此,君亦如是,人生七十古來稀,七十歲不僅體力不濟,頭腦怕是也糊塗了,不堪為元首,我想著六十五歲退位,讓太子登基,應該不算晚。張相覺得呢?”

張纮愣住了,眼睛瞪得溜圓,盯著孫策看了半晌。“大王,你剛才說什麽?”

“張相,你沒聽錯。”孫策拍拍張纮的手,微微一笑。“天子六十五,太子當在四十上下,年富力強,再不讓他登基,豈不是逼他弑君父?與其父子相忌,倒不如立個規矩,大家心安,你說對吧?”

張纮聽得清楚,驚訝不已。如果說孫策剛才說大臣要有致仕年限還有舊例可循的話,那他定下天子六十五退位的規矩,那就是前所未有的創見了。自有天子以來,從來沒有天子到了年齡就退位的事,即使是傳說中的舜帝都沒有這麽做,只有堯做到了,而且堯是做了九十年天子後才讓位於舜的,如果屬實,那時候已經一百多歲了。

孫策有這樣的氣度,豈不是比堯更聖明?張纮又驚又喜,向後退了一步,斂容肅立,大禮參拜。

“大王英明,雖堯舜不能過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