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03章 知人善任(第2/2頁)

太史慈靜靜地聽完著,眉心漸漸放松。聽諸葛瑾吟完詩,他贊了兩句。“子瑜好心情。”

“都督擔心什麽?”

“劉備。”

“劉備志大才疏,反覆難養,不是都督對手。都督又何必擔心他?”

“我倒不擔心他,只是覺得關羽可惜,如此……”

“關羽桀驁不馴,有什麽好可惜的?”諸葛瑾打斷了太史慈,不緊不慢地說道:“都督覺得吳王當初沒有留下關羽是一個失誤?”

太史慈微怔,回頭看了諸葛瑾一眼。諸葛瑾不是那種尖銳的人,他一向和氣,今天卻有些咄咄逼人。他當然不認為諸葛瑾有什麽企圖,但諸葛瑾也絕不會無的放矢。

“請子瑜指教。”

諸葛瑾循循善誘。“都督,吳王當初如果留下劉備,關羽絕不會來幽州。可是那樣就好嗎?吳王該如何用劉備,又該如何用關羽?”

太史慈若有所思。他有點明白諸葛瑾的意思了。孫策不是不能留下關羽,而是他根本就沒打算留下關羽。劉備反覆,不安於現狀,不能放手使用。關羽又桀驁不馴,也很難付以重任。這兩人留在中原既不能不用,又不能重用,反倒不如現在劉備回到幽州,與袁譚互相牽制。關羽在劉備身邊,既是劉備的得手助手,又是劉備身邊一個不穩定因素。

“還是吳王高明。”太史慈如夢初醒,感慨不已。孫策在幾年前就做好的安排,他到現在才明白,還是經由諸葛瑾的提醒。

“都督是將兵,吳王是將將。”諸葛瑾淡淡地說道。“對於君主而言,知人善任,擇能而用,比沖鋒陷陣更重要。吳王知都督,都督卻不知吳王。”

太史慈哈哈大笑,拱手向諸葛瑾致意。“慚愧,慚愧。”他籲了一口氣,渾身輕松,思索片刻又道:“這麽說,吳王對袁譚、劉備聯手的可能也早有準備?”

“袁譚、劉備各懷鬼胎,是不可能真心合作的,勉強結盟也不過是徒具形式,沒什麽威脅。可是有他們領頭,那些對吳王心懷滿的守舊之徒就有了聚集的機會,敵我之勢一目了然,何樂而不為?吳王行的是正道,依的是大勢,順勢者昌,逆勢者亡,此乃大道自然。有些人不是都督想救就能救的,要看他能不能自救。”

太史慈一聲輕嘆。他明白了孫策的用意,卻還是為關羽感到可惜。以關羽那性格,讓他痛改前非何其難也。除非劉備倒行逆施,讓他失望,又或者劉備窮途末路,不得不再次向孫策俯首稱臣,關羽或許還有為孫策效力的機會。

可是這又能怨誰呢?也許,這就是他的命吧。

……

關羽回到薊城,向劉備提議改變計劃,襲擊彈汗山。

這一路上,他想了很多,越想越覺得這個方案可行。彈汗山是鮮卑人的王庭,對幽州來說是個隱患,如果不及時拔除,不管劉備將來與誰開戰,都很難免除後顧之憂。劉備想立功封王,攻擊鮮卑人,奪取鮮卑人的王庭,正是一個好機會。

劉備哭笑不得,想不到關羽去了一趟昌黎會生出這麽大的變化。他很擔心,以關羽那藏不住事的性子,太史慈說不定有所警覺,不肯與關羽聯手,這才鼓動關羽攻擊彈汗山。

攻擊彈汗山,奪取鮮卑人的王庭,聽起來很美,可是做起來卻一點也不容易。鮮卑人不是中原人,他們逐水草而居,王庭充其量只是一個象征,丟了就丟了,最多損失一些臉面,實力影響不大。正因為如此,攻擊彈汗山不僅沒什麽實際意義,反倒可能引來鮮卑人的報復,從此他就別想有安寧之日了。

對劉備的猶豫,關羽很不高興。打異族你推三阻四,與對你我有恩的吳王為敵,你倒是積極得很。陽猛為什麽不肯回來?太史慈一萬騎大破東部鮮卑四部,你手握更多的兵力卻不敢對中部鮮卑動手,瞻前顧後,如此怯懦,誰願意追隨你?

劉備惱羞成怒,拂袖而去。

關羽仰天長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