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76章 領悟(第2/2頁)

曹操其實也到了強弩之末,難以為繼。這些羌人太窮了,除了一些牛羊、糧食,其他的什麽也沒有,戰利品只能勉強維持糧食的消耗,卻無法補充軍械、醫藥,受傷的將士得不到及時的醫治,傷亡不斷累積,漸漸到了無法支撐的地步。

曹操決定見好就收,等秋收之後再來報仇。

雙方解兵而去,交鋒卻沒有真正結束,他們同時上書朝廷,指責對方。馬騰指控曹操濫殺無辜,誣良為賊,搞得涼州不安寧。曹操則指控馬騰勾結羌人做亂,圖謀不軌,還特地呈上一份馬騰收受宋建賄賂的禮單。至於是真是假,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。

……

七月,秣陵一片歡騰。

朝廷的詔書到達秣陵,封孫策為吳王,並征孫策入朝主政。

入朝主政是不可能的,就連封王都要謙虛一下,畢竟封王不是封侯,更何況是異姓封王,總要推辭幾次才能接受,免得讓人覺得迫不急待,有失風度。孫策也不能免俗。他請虞翻執筆,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奏疏,請辭王爵,又自稱德淺能薄,不敢入朝主政,然後又將荀彧、劉巴等人猛誇了一通,認為他們比自己更優秀,完全可以輔佐聖天子中興大漢雲雲。

奏疏再次用快馬送往長安,但相關的準備卻已經展開。封王是大事,典禮是必不可少的,哪怕簡單一些。王都也是要立的。雖然朝廷的意思是以吳縣為都,孫策卻不打算這麽做,他還是覺得秣陵相對來說更適合,即使現在不適合大興土木,建幾個宮殿還是必要的。至於秣陵其實屬於丹陽,並不在吳郡,他也自動忽略了。

這些都是小事,最重要的是對文武的封賞。

封了王,立了國,他不僅有了立宗廟的資格,還有建立百官的權力。這就有一個大麻煩必須要解決。名義上,他這個吳王只能統治吳郡,不能超出這個範圍,吳郡以內的事務他可以全權處理,吳郡以外的事務,他還要借助朝廷的名義處理。如此一來,文武官員就要分成漢官和吳官兩種。

雖說這些都是虛的,卻不能疏忽,名分的重要性深入人心,什麽人能成為第一批吳官,什麽人還要繼續擔任漢官,影響非常大。為了擬出一份所有人都滿意的名單,孫策不知道死了多少腦細胞。事情太復雜,他不得不將張纮邀到秣陵,與虞翻一起主持這件事。

趁著這個機會,他與袁權商量,挑選良辰吉日,迎娶袁衡。朝廷已經答應了王位,剩下的只是走流程,新年以前肯定會結束,袁衡這個正妻該登場了,要不然王後之位空著,難免有人擔心有人掛念。封王典禮時,不少文武會趕來見禮,這種機會非常難得,正好將婚禮一起辦了。

袁權求之不得,歡天喜地地去張羅了。

楊彪夫婦趕到了秣陵,與孫策會晤。除了袁衡的婚禮之外,他們還要與孫策商量楊修入朝主政的事。孫策本人不可能入朝,又不能斷然拒絕朝廷的詔書,違背天下民意,推薦楊修入朝就成了最好的選擇。如何才能保證楊修的安全,有很多細節需要商量。

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事:孫策與朝廷暫時講和,被他軟禁在大雷山的士孫瑞、皇甫堅壽也該放回去了。尤其是皇甫堅壽,他是皇甫嵩的長子,皇甫嵩這兩年身體一年不如一年,估計時日無多,皇甫堅壽應該回去盡孝。他與孫策沒什麽仇怨,一直軟禁在這裏也不合適,有違人倫。

孫策答應了。袁隗等人的遺骸已經送回汝陽袁氏祖宅安葬,這件事可以結束了。說到底,這還是袁家的家務事,王允也好,士孫瑞也罷,都是奉袁紹之命行事。主犯袁紹、王允都死了,孫策也不可能將他們從墳裏扒出來鞭屍,留著士孫瑞這個從犯也沒什麽意義。

八月中,諸將陸續趕到秣陵,就連孫堅都從交州趕了回來,見證孫策封王大典。這是富春孫氏的重要時刻,他不能置身事外。於吳國而言,孫策為尊。於孫氏而言,他還是家主。根據禮儀,孫策與孫堅進行了磋商,表示可以將王爵讓與孫堅,自己為世子就行。孫堅卻不肯接受這份榮耀,很堅決的拒絕了。

自然,眾臣進諫是免不了的,即使沒有幾個人真的願意讓孫堅稱王,但程序卻一道也不能少,否則難免在史書上留下汙點。經過一番充滿禮儀性的表演後,孫堅表示可以接受太上王的稱號,並拒絕了吳國官職,繼續為漢臣,終生不渝。

八月下,孫策迎娶袁衡為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