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67章 進擊的涼州(第2/2頁)

天子不置可否。“你是說,安排一些涼州士人為守令?”

“是。”王異頓了頓,又道:“涼州雖然偏僻,不如中原有才,可是選擇幾個守令還是能找到合適人選的。既然關東人、關中人能到涼州做官,為什麽涼州人不能到關中為官?”

天子沉吟了良久。“你可知道有人說朝廷偏袒涼州人?”

王異點點頭。“誠如陛下所言,關中流言紛紛,但臣以為陛下不必介懷。”

“是嗎?”

“是的,陛下做任何事,都會有人反對。陛下如果想知道民意,不能只聽那些叫得最兇的人說,還要聽那些沒機會說話的人說。臣以為,只要陛下能調整好關中百姓和涼州百姓的關系,至少會有一半人對陛下心懷感激,剩下的一半人也未必全是反對者。這樣看來,還是支持的多,反對的少。”

天子笑了。“你這麽一說,倒也有理。”

王異接著說道:“陛下方用武天下,涼州出精兵,這些涼州百姓背井離鄉,在關中定居,感激陛下恩德。陛下有詔,自然雲起響應,陛下可立得精兵三五萬人,何敵不克?”

天子眉梢輕顫,若有所思。他的確需要精兵,涼州人耐苦善戰,的確是好兵源,至少比關中人好。關中離南陽太近了,不少人都有過到南陽逃難的經歷,至少聽說過,一有風吹草動就想跑,根本沒心思為朝廷作戰。涼州人在南陽的少,經常聽說的倒是兩萬涼州精銳被孫策擊敗,斬首示眾,甚至剝皮活埋什麽的。如果與孫策作戰,涼州人比關東人更可靠。

但這個計劃會遭到很多人的反對,包括荀彧在內。董卓亂政時,涼州兵曾在潁川為亂,殺傷極多,荀彧、鐘繇等潁川籍官員對涼州兵一向沒好感,認為他們殘忍粗暴,又難統禦,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精銳,不宜為禁軍主力,還是從關中挑選比較合適,最遠也不能超出傳統意義上的六郡。

天子讓人把閻溫叫來商議。閻溫西征侍駕有功,現在是虎賁中郎,隨侍天子左右,指揮由涼州籍士人充當的虎賁郎。閻溫聽完王異的建議,非常贊同,他又做了進一步的補充,在關中推行新的兵制,對願意從軍的百姓優先分配土地,代價就是這些人必須世代為兵,平時種地、訓練,一旦朝廷有詔書,他們就自備武器、糧食,隨軍征戰。這麽做既能保證兵源,又能減輕朝廷的負擔。

天子非常感興趣。他當然知道這個兵制對涼州人有利,為了土地,願意當兵的涼州人顯然要比關中人更多。關中人本來就有土地,新兵制對他們沒有任何好處,吸引力嚴重不足,說不定還會強烈反對。

可是這個兵制對朝廷有利。平時耕種,戰時從征,這其實就是秦國的耕戰制度。秦以此滅六國,他也可以憑此擊敗孫策。別的不說,有了充足的兵源和糧食,他至少能守住關中。

天子讓閻溫再仔細斟酌一下,屆時在朝會時提出來,由諸府共議。修改兵制是一件大事,需要仔細認證,不是內朝就能定的,還要外朝的三公九卿支持才行。

閻溫躬身領命,退了下去。他沒有拖延,立刻趕到司空府找到楊阜商議。這件建議並非閻溫首倡,而是楊阜先提出來的,閻溫、趙昂夫婦都參與其中。閻溫在天子身邊,王異在呂小環身邊,總能找到合適的機會向天子進言。

得知天子對這個兵制感興趣,楊阜很滿意,撫著短須,對閻溫說道:“此兵制一旦推行,涼州人在關中就站穩腳跟了。不過,我們還需要兩個幫手。”

閻溫笑道:“馬騰、呂布?”

楊阜笑著點點頭。“沒錯,他們不同意,這個兵制無法推行。此外,我還想和賈文和聯絡一下,看看他有沒有興趣在並州施行。有了他的聲援,關中可安。”

“賈詡和孫策過從甚密,他能響應我們?”

楊阜笑了笑,胸有成竹。“伯儉,這不是你我一人一姓的榮辱興衰,這是所有涼州人的機會。賈文和是閻公看中的人,這些年在朝中為官,飽受關中人的排擠,我相信他不會不考慮一二。他雖然和孫策過從甚密,這麽多年,他一直沒有向孫策稱臣,如今孫策坐大,他該做出選擇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