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54章 拋磚引玉(第2/2頁)

孫策心裏有些過意不去,周瑜卻很坦然。

孫策問周瑜、杜畿對當前形勢的看法。天子西征意外成功,輿論轉向,天子雄心勃勃,有聯合州郡圍攻中原之意,該如何對付?

聽了孫策的問題,周瑜笑了,對杜畿說道:“伯侯,你是關中人,先說說關中的情況吧。”

杜畿點點頭。“也好,我來拋磚引玉,先說說關中的情況。主公,據我所知,關中的形勢雖然有所好轉,卻是虛火,形同回光返照,不值一提。天子引羌人入關,充實了關中人口,卻也引發了不少沖突。羌人慣於遊牧,不善農耕,風俗習慣都與關中不同,他們帶來了不少牛羊,在關中放牧,踐踏良田。各郡縣本待嚴懲,羌人卻聚眾沖擊郡府縣寺,搶人砸官。朝廷有意籠絡羌人,只能敷衍,關中民怨極大,不少人都打算遷居荊州,只是關塞封閉,不得自由。所謂人心思漢不過是那些不受羌人騷擾的官員罷了,普通百姓對朝廷可沒什麽好感。臣以為,沒有三五年時間,朝廷無法安撫關中,倉促出征只會自取其咎。到於其他州郡,臣不覺得他們敢主動挑戰,為朝廷前驅。”

孫策笑笑,看向周瑜。周瑜說道:“若是如伯侯所言,朝廷先安內,則主公可以高枕無憂。五年之後,就算天子能讓漢羌各安其業,關中的戶口也不足以與中原對抗。若朝廷欲借西征之勢,貿然出關,亦非大礙,主公只需分部諸將,各守要塞,自可安臥。此二者,皆非臣所擔心。”

“那你擔心什麽?”

“臣擔心朝廷寵主公以不次之恩,待主公以不次之賞,召主公入關中主政。”

孫策很意外。

軍謀處推演了不少結果,唯獨沒想到這個可能。天子西征大捷,正是意氣風發的時候,怎麽可能認慫,為他加官晉爵,再讓他去主政?就算穩妥起見,不倉促出征,也應該取杜畿之策,閉關殖谷,調和漢羌矛盾,積蓄實力。

但仔細一想,如果天子真的這麽做了,那才真的可怕。

首先,他西征大捷,向天下展示了他的能力,又招權臣入朝主政,展示了他的胸懷和氣度。既有能力,又有胸懷,堪稱明君。君明臣賢,自然是大漢中興有望,天下人的期望值自然而然的提高了,要遠比天子西征大捷帶來的希望更強烈。如此一來,孫策若是不肯入朝,就是違背天下人的意願,成了禍亂天下的罪魁禍首,天子卻沒有任何責任。

其次,若孫策入朝主政,朝廷面臨的問題就成了他的問題。首先是關中人口的問題,其次是州郡割據的問題。這兩個問題都很棘手,而且對孫策本人不利。解決了關中的人口問題,朝廷的實力增加。解決州郡問題,首先要分解他自己的地盤,否則難以服眾。對他來說,這是標準的損己利人。

最後,就算孫策手段高明,像王莽一樣做一個權臣,慢慢蝕空朝廷,那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。王莽篡漢用了多少年?更何況孫策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,他既沒有王莽那樣的家族背景和學術背景,天子也不是什麽都不懂的孺子,有君臣之義在,孫策不能肆無忌憚,天子卻可以慢慢積累力量,說不定哪天來個突襲,孫策就可能像梁冀、何進一樣家破人亡。就算孫策不給天子機會,天子沒有過失,他除了強行篡位,只能陪著天子慢慢變老。

總而言之,這個方案對天子最有利,對孫策卻是風險重重,前途未蔔。

“是公達的建議?”孫策看了一眼遠處正和郭嘉看風景的荀攸,心中暗凜。

“還有子綱先生的意見。”

孫策點了點頭。姜,果然還是老的辣。相比之下,軍謀處的年輕人太多了,沖勁有余,老辣不足。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,這件事的意義並不在於天子會不會這麽幹——他還不至於無計可施,乖乖認命——而在張纮、荀攸的態度。若非鐵了心要為他效力,他們大可以不說,靜觀其變。在這個時候,周瑜、杜畿、張纮、荀攸表明態度,對他來說意義重大。

“公瑾,金玉良言啊。”孫策欣慰地點點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