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05章 以德服人(第2/3頁)

相比之下,烏桓人則早在本朝初年就依附朝廷,在很長時間內都是朝廷募兵的對象,北軍五校中的長水營就以烏桓騎兵為主。烏桓人之所以現在成了麻煩有兩個原因:一是朝廷權移高門,安撫政策變了味,原本是朝廷對烏桓人的懷柔,現在變成了個人施恩,烏桓人不向朝廷效忠,卻感激堅持安撫政策的官員,具體而言就是袁紹、劉虞。烏桓人派兵助袁紹作戰就是出於這個原因,他們只是以為袁紹能夠鼎立新朝,想依附袁紹,並不是想和漢人為敵。

田疇建議,這次出塞作戰應該以鮮卑人為主要目標,只要能重創鮮卑人的主力,烏桓人不用打就服了。自從丘力居病死,蹋頓又戰死在官渡之後,烏桓人已經四分五裂,有足夠的空間進行斡旋。閻柔的弟弟閻志已經趕往三郡烏桓的駐牧地,與各部落首領接洽,估計很快就會有消息傳回來。

太史慈聽完田疇的介紹,覺得有理。他兵力有限,不能舉目皆敵,如果烏桓人肯改弦更張,充當馬前卒,對他來說並不是壞事。

太史慈隨即向田疇介紹了自己的化胡論。根據南陽、吳郡諸多學者的研究,三代的華夷與春秋的華夷不是一回事,與現在的華夷同樣不是一回事。就拿孔子說過的九夷來說,原本是指魯國以東的東夷,也就是現在徐州境內的人,徐州的徐就出自九夷之一的徐夷,如今九夷早已經融入華夏,九夷的後裔有不少成了徐州的大族,徐姓就是其中之一。

既然如此,華夷之辨就不是一個固定的標準,而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概念。胡人經過教化,可以變成華夏衣冠,而華夏衣冠一旦衰弱,也有可能變成蠻夷。身為士,不僅僅要維護文明,更要拓展文明,德化四方,不能固步自封,只是給點錢糧,治標不治本,而應該努力化蠻夷為華夏,天下一家,只有如此,才能徹底解決邊患。

太史慈說得誠懇,田疇也聽得認真。聽了閻柔的介紹之後,田疇就覺得太史慈絕非等閑武夫,如今親耳聽太名慈解說化胡論,雖然沒什麽引經據典,但立論紮實,眼界也高,絲毫不亞於那些高談闊論的儒生,非常合他的胃口。田疇曾奉劉虞之命去長安獻貢,接觸過不少飽讀詩書的官員,但那些人大多固守華夷之別,卻看不到華夷之間有轉化的可能,甚至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傲慢,以至於對邊郡人都抱有鄙視之心。

像太史慈這樣致力於化蠻夷為華夏的中原人曲指可數,甚至可以說是他見到的第一個。即使是孫策,當初見面時也只是說要橫行漠北,驅逐胡虜,沒有提出化胡這樣的高論。不過孫策任命太史慈為都督,負責幽州事務實在是太英明了,這個人選萬裏挑一。

田疇非常滿意,與太史慈一見如故,引為知交。

兩天後,公孫續率部趕到盧龍塞。他不僅帶來了三千騎兵,還帶來了不少幹糧,包括大量的魚幹。孫策招募了不少漁民在海中捕魚,將捕上來的魚分割內大小適中的肉條,用鹽腌成魚幹,能夠保存幾個月而不變質,食用的方法也簡單,只要燒一些開水,將魚幹放進去煮就行,連鹽都不用放。萬一連燒水都沒時間,也可以生嚼,就是口感稍微差一些。魚幹方便攜帶,又比糧食耐饑,可以帶得更多,走得更遠。

公孫續之所以現在才來,就是在等這些魚幹。

看了那一袋袋的魚幹,田疇等人目瞪口呆。他們早就知道孫策有錢,也舍得花錢,但眼前這一切還是超出了他們的想象,全員披鎧也就罷了,連吃飯這樣的小事都這麽肯花心思,還有什麽事是他們想不到,做不到的?

但他們不得不承認,用魚幹代替部分糧食是一個創見,不僅緩解了幽州人口不足,耕地有限的弱點,還保證了將士們的體力——普通士卒哪有將魚當飯吃的,偶爾吃一頓都不容易。吃魚當然要比吃糧食更耐饑,天天有魚有肉吃的人體力當然要比只能吃糧食的人好,也方便得多,更適合連續作戰的騎兵。

當然,這也不是什麽人都可以學的,沒有樓船,不能到海中捕魚,僅靠漁民在海邊捕點魚根本無法滿足數千騎兵的補給需要。公孫續帶來的這些魚幹都是從大魚身上切割下來的,魚刺都被處理了,僅這一項就讓人無法效仿。

太史慈撥了一些魚幹給閻柔。閻柔所領騎兵甲胄不足,戰鬥力也一般,但是他們熟悉地形,騎術精湛,是最好的斥候,讓他們帶上一些魚幹做幹糧,可以走得更遠,行動更加便利,無形中等於放大了偵察範圍,能比對手更快一步。

太史慈的慷慨和大度獲得了閻柔等人的一致擁護,他們心悅誠服的接受了太史慈的指揮。

又過了兩天,閻志傳來消息,三郡烏桓的首領雖然沒有明確表示放棄袁氏,擁護孫策,但蹋頓之死給他們造成了不小的壓力,不久前公孫度的易幟更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,他們都想看看形勢再做決定。與此同時,閻志還傳來一個消息:東部鮮卑的幾個部落大人都接到了袁譚的邀請,打算出兵擾邊,進攻漁陽、廣陽諸郡,迫使劉備撤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