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85章 漸變(第2/2頁)

沈友不是嚴白虎,他清楚孫策對他的期望,更加不敢大意。會議結束,沈友讓嚴白虎等人先回去,他和龐統留了下來,向孫策單獨匯報。考慮到攻擊坡地的難度,他制定了一個比較保守的方案,需要更長的時間,無法在短短的一兩天之內完成,需要孫策給他更多的時間。

孫策聽完沈友的方案之後,和郭嘉商量了一下,原則上同意了,讓沈友將方案交到軍謀處審議。軍謀處不能做最終決定,但是會給出評價意見,對過於冒險或者不切實際的方案,他們會根據程度不同,提出不同級別的提醒,甚至給出否決意見。

軍謀處通過了沈友的方案,最後給出的評價是偏於保守,可以執行。這個意見和孫策的意見類似,但他寧願沈友保守一點,也不希望沈友貪功冒進。他唯一的修改就是在沈友方案的基礎上多給了兩天時間,以便沈友能夠從容的實施計劃。

沈友很感激,吃完甘梅等人準備的夜宵後,帶著龐統離開了中軍,趕回自己的大營。

大帳裏安靜下來,孫策起身走出大帳,呼吸新鮮空氣。海風輕拂,眼前一空,說不出的平靜。

他的中軍立在海岸邊的坡地上,公孫度原本在這裏安排了騎兵,但騎兵始終沒有出擊,在步卒的陣地被擊破後,騎兵掩護殘存的步卒退出了陣地。公孫度將準備好的船沉在了港口,阻止孫策的樓船進一步深入。要把這些沉船清理掉需要好幾天時間,孫策也急不起來,只好耐心的等。

公孫度在拖時間。沓氏城附近以丘陵為主,特別高的山並不多,除了通往虎躍塞的主幹道之外,丘陵之間還有一些小道,不適合大隊人馬行走,糧車也很難通過,公孫度只能用人扛馬馱的辦法將糧食送過來。這會延誤時間,增加消耗,但總比直接餓死好。

孫策沒有那麽多兵力,也不熟悉那些小道,無法面面俱到,明知公孫度因斷糧而敗的可能性不大也無可奈何。好在今天一戰給他增強了信心,就算公孫度不缺糧,他也能正面擊敗公孫度,真正控制沓氏。拿下虎躍塞只是避免襄平來的援軍長驅直入,殺不勝殺。

背後有腳步聲,郭嘉走了上來,站在孫策身後。“主公,剛剛收到蔣子翼的消息,天子已於月初出隴關了。”

孫策沒吭聲。現在已經是九月初了,蔣幹的這個消息延遲了將近一個月。這還是在洛陽已經入手、兗州也成了盟友的情況下,否則會更慢。沒有及時通訊的技術,他無法對朝廷的情況做出幹預,只能被動的接受。

“奉孝,你覺得天子有幾分勝算?”

“定涼州還是平天下?”

“定涼州。”

“最多三分。”郭嘉搖著羽扇。“這三分還是給引涼入關的那一計。”

孫策微微頜首。他同意郭嘉的看法。與涼州世家、羌人部落首領聯姻雖說有諸多後患,不能治本,卻不失為一個治標的辦法,籠絡了涼州漢胡,在一定程度上了彌補了關中人口的不足,又削弱了敵對力量,讓天子的西征看起來有了幾分可能。

這和太史慈的化胡之說異曲同功,就看能不能貫徹到位了。太史慈能想到,荀彧、劉曄應該也能想到吧,就看他們能不能說服那些老臣,真正將涼州羌胡變成漢人。

接到太史慈的報告時,孫策就有一種感覺,他和這個時代的精英之間已經沒有本質上的隔閡,如果一定要說有,那也是他對這個時代的陌生,這個時代的精英已經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完成了轉變,他們也許不知道未來會是什麽樣,但他們已經知道自己該走哪條路。荀彧等人引涼州漢羌入關,太史慈提出化胡之說,都是在這種心態轉變下才能實現的產物。

他的優勢已經不多。正因為如此,他必須盡快拿下遼東,彌補戰馬不足的短板。萬一天子平定了涼州,卷土重來,他也有迎戰的資本。

富是強的基礎,但有了富未必就一定能強,也有可能成為別人口中的肥肉。在以後兩千年的歷史上,這種落後文明以武力蹂躪先進文明的悲劇一再發生。孫策不希望自己的努力也落到這步田地,哪怕這個落後文明是他曾經以為驕傲的大漢文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