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49章 自作聰明(第2/2頁)

“喏。”諸葛亮拱手施禮,又向劉備、關羽施禮。“四月,朝廷下詔,袁紹矯詔證據確鑿,大不逆,免職,撤爵,袁譚為罪臣之子,其冀州牧印綬被追繳,已無權據冀州,朝廷雖力不能制,但袁譚名不正,言不順,兼有汝潁、冀州派系之爭,自顧不暇。”

劉備心知肚明,卻裝出一副不明其意的樣子,一本正經地盯著諸葛亮。諸葛亮笑了笑。“府君還有什麽疑問?”

“呃……袁譚自顧不暇,所以……這是收復涿郡的好機會?”

諸葛亮回頭看了孫策一眼,面有難色。孫策點了點手指,示意他接著說。諸葛亮有些無奈,臉上卻依舊保持著禮貌的笑容。“大不逆是重罪,按理當族誅,朝廷卻只是罷免袁紹的官爵,沒有株連袁譚,甚至沒有明確表示罷免其冀州牧,何也?”

劉備眼珠轉了兩轉,也有點反應過來了。朝廷宣布了袁紹的罪名,卻沒有明確對袁譚的處罰,這分明要逼袁譚稱臣啊。大家心裏都有數,別看孫策奉詔節制八州,但孫策才是朝廷最忌憚的權臣,朝廷派種劭來幽州就是想調劉和去長安,安撫公孫瓚,讓張則揮幽州之師南下,逼迫袁譚低頭,結果劉和與公孫瓚同歸於盡,幽州實力大損,反倒讓袁譚占了涿郡。

可是這並不影響大局,袁譚的危機也沒有真正解決。如果他不向朝廷稱臣,名份的問題就解決不了,他就面臨著內外交困的窘境,換句話說,現在是趁火打劫的好機會。孫策這時候來幽州,興許就是打這個主意。

但朝廷不可能希望孫策得手。對朝廷來說,最好的結果是袁譚稱臣,向朝廷提供賦稅,退而求其次,也是讓張則控制冀州,這原本就是朝廷的計劃。最不濟就讓袁譚繼續控制冀州,總比落在孫策手裏好。

袁譚會不會稱臣,劉備不知道,但他清楚現在張則沒反應不是不想,而是不能。年前那一戰,鮮於輔等人被公孫瓚擊殺,損失慘重,這幾個月雖然恢復了一些,卻不足以奪回涿郡,何況還有他劉備在側。

如果我和張則聯手,奪回涿郡的可能性不僅有,而且很大。張則是老臣,他深諳朝廷心意,寧願將幽州交給他,也不會願意交給孫策或袁譚。公孫瓚與劉和血戰時張則就有過這樣的想法,只是被他拒絕了。

想通了這一層,劉備恨不得抽自己兩個大耳刮子。這麽簡單的事都沒想明白,還要孫策來提醒,白白浪費了一個好機會,現在還要想辦法搪塞孫策。

劉備心念急轉,臉上卻不動分毫,依然一副茫然的模樣。“還請孔明指點。”

諸葛亮笑道:“上兵伐謀,其次伐交,此伐交之時也。”

劉備若有所思,然後扮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樣。“君侯的意思是利用袁譚自顧不暇的機會,示之以形勢,迫使他交出涿郡?”

孫策點點頭。“其實按我的意思,自然還是直接攻取比較好,但朝廷的意思嘛,呵呵……木秀於林,風必摧之,我如今不敢說譽滿天下,卻已經謗滿天下,如果能兵不血刃地讓袁譚交出涿郡,還幽州安定,完成朝廷托付,我也就不多事了。所以說,玄德,你這個計劃太隨意了,不合格啊。”

劉備心裏歡喜,哪裏還有心思計較孫策的傲慢,他現在恨不得立刻趕到薊縣去和張則商量,能不能奪回涿郡且兩說,至少這是一個掌握幽州的好機會。

“君侯言之有理,我的確想得太簡單了,一心只想著借君侯之威,不及其余。君侯,若袁譚不肯,又待如何?”

“如果袁譚不識擡舉,那自然不用客氣了。我率水師遊擊渤海,牽制臧洪,雲長率步卒西進,斷袁譚後路,玄德率部取涿郡,袁譚不得不退。若能說動張使君發上谷、代郡之兵,則涿郡唾手而得。”孫策笑了笑,捏著手指。“袁譚是聰明人,我相信他懂得取舍的道理,不會因為一個涿郡幹出玉石俱焚的蠢事。”

劉備有點尷尬,只能佯裝不懂,強笑道:“君侯所言甚是。不過備有一愚見,這也是君侯全取平原的大好機會,浪費太可惜了。且南北夾擊,袁譚更加吃緊,屈服的可能性更大。”

孫策指指劉備,哈哈大笑。“玄德能舉一反三,可喜,可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