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70章 天意人心(第2/2頁)

楊修思索片刻,說道:“阿母,官制演變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,不僅僅是列一些條目就能解決的,要搞清這個問題不僅要從經學入手,更要從史學入手,至少要把這四百多年的史事梳理一遍,才能搞清楚官制變化的來龍去脈。這麽大的事,不是父親和黃公兩個人就能解決的,恐怕還要更多的人協助。你找機會和父親提一提,看看我們楊家的門生門故吏中有哪些有史學、經學方面有研究的,邀他們來共襄大計。”

袁夫人笑了。“阿權也這麽說,不過這事不能急,否則會有結黨之嫌。慢慢來吧,等消息傳出去,該來的自然會來。至於襄陽那邊,你父親已經寫了書信去,蔡伯喈會協助的。”

楊修放了心,在堂上入座。“家裏有《鹽鐵論考釋》嗎?”

“有的,不過最近忙,你父親看得少了。你是說參考這部書的作法?”

“嗯,孫將軍不是附庸風雅之人,他命人著書更多是吸引經驗教訓,與實踐相較,而不是空談仁義,《鹽鐵論》講的是經濟民生,義利之辨中偏於利,官制偏於義,但義也不能離開利,否則難免矯枉過正。畢竟做官的也是人,不能餐風飲露。桓靈朝弊端叢生和財政不能自給有非常密切的關系,百官俸祿不能正常發放,朝廷只能賣官售爵,還指望做官的人堅守道德,不為利所誘,實在過於天真了。”

袁夫人驚訝地看著楊修。“德祖,你說得太對了,和伯符的口吻幾乎一模一樣。”

楊修笑笑。他明白孫策讓他來省親的目的了。沒有人比他熟悉父親楊彪,也沒有人比他更適合說服楊彪改變觀念。在孫策身邊幾年,他已經把這條路先走了一遍,哪裏好走,哪裏比較困難,他一清二楚。

……

孫策設宴為楊修接風。張纮、虞翻兩個長史都有任務在身,不在吳郡,孫策只叫來了郭嘉和軍謀處的一些人。楊修和這些人大多認識,久別重逢,相談甚歡。楊彪、黃琬也來了。從黃琬口中,楊彪已經知道了楊修在孫策身邊做主簿時的劣跡,心情有些低落,話不多,吃完就拉著黃琬走了,說是邀他去夜遊太湖,散散心。

席上只剩下孫策、郭嘉、楊修和幾個軍謀,都是年輕人,說話沒有太多顧忌。孫策把剛剛收到朝廷要和親的消息對楊修說了,問楊修的意見。

楊修幾乎不假思索。“這是好事。當年堯欲禪位於舜,乃嫁娥皇、女英,這太湖本是舜避丹朱時垂釣之處,正應了三代禪讓的故事,是天命在將軍的征兆,不宜拒絕。”

郭嘉笑道:“德祖,你覺得天子有禪讓之意嗎?”

“重要的不是天子有沒有這個意思,而是天下人會怎麽想。”楊修放下酒杯,用布巾抹了抹嘴。“其實禪讓這種事究竟是什麽樣子,恐怕沒幾個人說得清楚,至少我在豫章聽到的故老傳說就與史書所載出入很大。不過有一點不會變,舜能得天下,與其說是堯讓賢,不如說舜執宰天下的能力,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,換句話說也就是人心所向。當他得天下人心時,堯是自願的還是被迫的其實並不重要。”

楊修笑笑。“將軍,我說句略嫌自矜的話,公主為妾對天下人心的影響不亞於袁楊二家齊集將軍麾下,袁楊代表人心,公主下嫁代表天意,而朝廷秘書的意義僅次於國鼎。不管朝廷有沒有其他目的,天下人都會清楚大漢余日無多。”

孫策已經和郭嘉商量過這個問題,郭嘉的態度和楊修如出一轍,此刻聽到楊修的意見,他一點也不覺得驚訝,甚至可以說早在預料之中。既然楊彪都半推半就的留下了,楊家不太可能還有其他選擇。再說了,這是朝廷有求於他,不是他向朝廷求親。

“可是公主出嫁,又以朝廷秘書為婄嫁,這聘禮怕不是不會少。如果朝廷用這些聘禮裝備人馬,反過來攻擊我呢?”

“如果是這樣的話,那我就要恭賀將軍了。”楊修哈哈大笑。“將軍,巧得很,豫章的傳說中丹朱也曾發兵攻擊舜,但是他不得人心,一戰而敗,自取其辱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