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57章 楊彪論治(第2/2頁)

在這一點上,他們遠遠不如商人的敏銳。對於重農抑商的農耕社會來說,官員首先是求穩,不要出事,其次求名,不要找事,所以他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沒有主動考慮問題的習慣。

當然商人的敏銳也未必就是好事。蔡瑁倒是很敏感,但他把這些聰明才智全部用來為自己牟利了。吳縣房價漲得這麽厲害,固然是因為空閑土地少,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原因:有限的空閑房子被他先買走了。不是他直接經手,而是他指使的一些荊襄人,用句通俗的話說就是荊襄炒房團。

這些事魏騰不說,孫策也有辦法查得到。他來見魏騰,只是想看看魏騰這個吳令的態度。蔡瑁搞這些手段,最難瞞過的人就是魏騰。魏騰不附和,不制止,不舉報,明哲保身,是無法做好吳令的。歷史上說他堅持原則,那是因為孫策的舉止傷害到了會稽世族的利益,現在傷害的是吳郡人和外地人的利益,與會稽人無關,他才不在乎呢。

所以此刻他只有尷尬,沒有自責。

孫策了解了一些情況,起身告辭。魏騰不明所以,將孫策送到門外,看著孫策上馬離去,嘴角挑了挑,哼了一聲,背著手,回到正堂。

……

離開縣寺,孫策在城裏轉了一圈,與一些剛搬來的部下家屬見面,了解他們的情況,命人一一記錄在安,承諾十天之內一定解決他們的困難,請他們不要擔心。在了解情況的時候,他也聽到了不少與周異有關的消息。周異接替吳郡太守之後,這半個多月一直在協調,試圖解決這個問題。

傍晚時分,孫策回到大雷山,來到楊彪住的小院。

楊彪正在後花園閑坐,做出決定之後,他明顯輕松了很多,連眉眼都舒展開了,額頭的皺紋也淡了。見孫策走來,他起身相迎,笑道:“將軍怎麽有空來?”

“有事向楊公請教。”孫策從楊儀手中接過記錄,遞給楊彪。楊彪接在手中,伸手邀請孫策去書房說話。兩人進了書房,張鈞進來調亮了燈,又奉上熱茶。孫策與楊彪對面而坐,孫策喝茶,楊彪將記錄翻看了一遍,眉頭微蹙。

“這魏騰是魏朗之子?”

“楊公對魏朗有印象?”

“見過一次面,我出仕的時候他在朝中做尚書,很快就因黨錮被免了。不過聽到的傳聞很多,在朝臣之中,他也算是文武全才的那一類。當然,他的武不能和你相提並論,有一定誇大的成份。”

“楊公,你覺得這個問題怎麽解決?”

“解決起來並不難。”楊彪放下記錄,用手指輕輕敲了敲。“你不用太著急,周異完全可以解決。他接任這麽多天,相關的情況應該比你更清楚,只是需要從整體上統籌解決,不能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。”他頓了頓,又道:“將軍,你關心下屬,這是好事,但你不宜親自解決,甚至說得嚴重點,你親自去查這件事都是不合理的。關心和查訪,這是兩個不同性質的舉動。”

孫策皺皺眉。

楊彪見狀,接著說道:“你讀《韓非子》,知道法術勢的區別嗎?”

孫策讀過《韓非子》,但此刻顯然不是賣弄的時候,他很客氣的拱拱手。“還請楊公指教。”

“君王受命於天,宰治天下,居高臨下,掌賞罰,能貴人,能罪人,這就是勢,此乃天然。善用勢,則如利刃破竹,無可擋者。如何用勢?當依法。制立法度,君臣依法而行,各施其能,各負其責,不相逾越,這就是法。那術又是什麽?術是馭下之術,仁義不施,禮又有所不足,則輔以術,這已經墮落了下乘,實質上是對臣的不信任。可以從權,不可為經。老子說為而不恃,夫子說不在其位,不謀其政。如果一味的倚重術,貪圖眼前之便利,難免逾越了君臣界限,影響治道。”

孫策笑了,調侃了一句。“楊公數言之間,融儒道法於一爐,果然是高屋建瓴,佩服佩服。”

“漢道本是霸王道,外儒內法,法生於儒禮,只是下流而已。若能執法而善,上溯至禮,再輔以仁義,庶幾近乎道。人食五谷雜糧,既有稻麥,又有魚肉,方能身體強健,治國也當參用儒法,只是有所偏重,不可亂了主次,忘了經權,執小術而忘大道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