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45章 為我所用(第2/3頁)

……

兩天後,孫策到達太湖東岸,吳郡太守府的掾吏大部分回城,吳會世家卻沒有走,繼續討論造船出海的事,與此同時,信使已經趕向江東諸郡,通知更多的世家來參加會議。

孫策進駐大雷山大營,特地將楊彪夫婦安排在附近的一座小院,離得不遠,卻又不在大營之內,比較安靜。傍晚時分,他和張纮來到楊彪住的小院,進了門,未語先笑。苦笑。

“失禮,失禮,這兩天百事纏身,怠慢姑父了。”

“無妨。”楊彪打量了孫策一眼,微微欠身致意。得到鐘氏傳過來的話,知道孫策會見他,他已經安心了不少。現在剛剛離舟登岸,孫策便來拜訪,可見誠意是有的,他已經很滿足了。“將軍臉色不太好,是不是太勞累了?”

“身體不累,心累。”孫策嘆了一口氣。“今天來,一是問安,二是向姑父求援。”

“求援?”楊彪警惕起來。有上次的教訓在先,他不敢再有任何大意。他追到吳郡來,是希望孫策能夠退一步的,孫策反過來向他求援,這未免詭異。不會又是什麽坑吧?

不僅楊彪警惕,就連袁夫人都心中不安,從內室走了出來。孫策向袁夫人行了禮,又和袁權交換了一個眼神。袁權心中有數,郭嘉已經通過鐘夫人轉達了計劃,只是為了不讓楊彪生疑,孫策才沒有親自前來通報。袁權冰雪聰明,一聽這個計劃就知道孫策有意勸降楊彪,她當然樂見其成,口氣非常緊,一點消息也沒透露,此刻見到孫策,也是一臉茫然不知的模樣。

孫策入座,把情況大致說了一遍。經過幾年試航,海船的優勢非常明顯,現在吳會世家想籌集資金,再造幾艘海船做海路生意,但他們只看到利益,低估了風險,急於求成。他為了降低風險,不得不召集更多的世家商討,希望能尋找一個更穩妥的辦法。

楊彪有些狐疑。“既然出海風險這麽大,為什麽還要耗費巨資出海?大戰之後,中原凋弊,集中財力、物力解決眼前的困難,恢復太平,不是更好嗎?”

孫策給張纮使了個眼色。張纮接過了話題,解釋出海的必要性。“吳會世家出海經商的積極性這麽高當然是有利可圖,沒有利潤,沒人願意冒這樣的風險。可是除了牟利之外,出海還有著更深遠的意義:一是開拓眼界,了解海外的情況;一是尋找金銅,解決貨幣不足的危機。”

對後一個問題,楊彪不難理解,貨幣不足不是什麽新鮮問題,已經困擾了大漢幾十年了,董卓鑄小錢就是想解決這個問題,但適得其反,不僅沒能解決問題,反而加速了經濟的崩潰。可是對前一個問題,楊彪有不同意見。“開拓眼界自然是好事,卻非急務,眼下難道不應該先著眼於內嗎?”

張纮笑了笑。“文先兄,若天下不安,你想獨善其身,能行嗎?”

“是啊,所以我覺得應該先安天下,不要急著出海。”

孫策和張纮交換了一個眼神,不約而同的笑了起來。袁權也笑了,解釋道:“姑父,你說的天下和張長史說的天下不是一回事。他說的天下包括海外之國,你說的天下只是大漢。”

楊彪有點尷尬。這些天他也看了一些文章,了解了不少以前不清楚的事,但他考慮問題還是習慣性的著眼於中原,對海外諸國沒什麽感覺。“慚愧,學識不足,貽笑大方。不過,海外雖有國,也不過是一些蠻夷小國,能對大漢有多少影響?”

張纮搖搖頭。“文先兄,海外是有不少小國,但大國也不少,不可等閑視之。譬若西域之西,便有貴霜、安息,安息之西,更有大秦,其國以海為內湖,其大不亞於大漢。在大秦之前,又有希臘之國,其君主曾遠征萬裏,到達蔥嶺以西。若非蔥嶺阻擋,說不定他就會一路東進,與我華夏交兵了。”

楊彪驚駭不已。這話若是從別人口中說出,他肯定不信,可是從張纮嘴裏說出來,他不能不信。

“若說影響,最近的事就有一件。文先兄還記得靈帝朝的幾次大疫嗎?”

楊彪神情一凜。“怎麽,這也和海外之國有關?”

“不是海外之國,而是西域之國。經過南陽本草堂胡漢醫師的交流驗證,現在基本可以確定疫情是由西域來的使者引發的,從時間到症狀,都能佐證這一點。如果當時能夠有所了解,對症下藥,傷亡至少可以減少一半。文先兄,天下並非只有大漢,善惡也難以判斷,閉門自守、掩耳盜鈴是不行的,只能迎難而上,知己知彼,多做準備,以免意外之災。”

楊彪震驚不已,一時無語。張纮喝了口水,給楊彪一個思考的時間,等他面色漸漸平靜下來,才接著說道:“出海風險大,將軍建木學堂,集結才智之士,研究海船,就是想盡可能的減小風險。但研發海船不是小事,無法一蹴而就,急不來。這兩年海船沒有出事,只是運氣,不代表將來就不會出事。一艘海船價值五六千金,貨物也相當,更有水手、商人數百,一旦傾覆,損失慘重。再者,有限的財力都流向海船,也不得於整體發展,萬一關中再發生去年那樣的旱災,將軍想支援都無能為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