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37章 根本(第2/2頁)

“第三,作戰是燒錢,戰必有利,不能貪功冒進。若非得已,不打無利之戰。”孫策看看三將,語重心長的說道:“還有最後一件事,我們都還年輕,只要身體健康,至少還能打三十年,有的是建功立業的機會,不必急在一時。所以,安全第一。”

“喏!”三將再次躬身應喏。

……

孫策查看了一個屯田民的居住點。

這個居住點沒收到通知,對孫策一行的到來沒有準備。當孫策等人到達的時候,迎接他們是百余名手持武器的壯丁,為首的是幾個老兵,幾匹馬沖出了居住點,向不同方向馳去,遠遠地觀望著。

陳到上前報上姓名。他曾經做過丹陽太守,丹陽籍的將士大多認識他,得知是孫策前來巡視,老兵們如釋重負,一面解除警報,一面趕到孫策面前拜見。看到孫策,他們都有些激動,連話都不會說了,傻呵呵的一直笑。等回到神來,連忙邀請孫策進去說話。

這個居民點的情況不如鮮於程領他看的居住點那麽好,但也不算差,基本可以排除故意作偽的可能。孫策很滿意,誇了鮮於程兩句,祖郎臉上有光,樂得合不攏嘴,對孫策說起這鮮於程的軼事,說到有趣處,孫策也不禁哈哈大笑。

在居住點吃了一頓便飯,孫策等人原路返回。與虞翻等人會合時天已經快黑了,鮮於程準備了晚餐。晚餐很簡單,鮮於程的臉上還是沒什麽笑容,但神色緩和了很多,說話也不那麽沖了。

就在席上,孫策與唐固商量,希望他能從郡學中抽調一些學業比較紮實的畢業生到各居住點任教,教適合年齡的孩子讀書。屯田區離縣城比較遠,條件也比較艱苦,到目前來止還沒有設立學校,有條件讀書的曲指可數。

唐固表示支持孫策的決定,但他也提出了一些難處,希望孫策能夠予以考慮。雖說如今讀書人不一定以入仕為目的,但他們學成之後也不愁出路,或者進木學堂學習技術,或者繼續攻讀經書,或者外出遊歷,即使是願意做先生,縣城周邊也有大量的機會,到屯田區既不方便又無利可圖,如果不能在政策上有所補償,僅靠個人道德,恐怕很難吸引足夠多的人才,就算來了,也未必能安心教書。

孫策覺得有理,要求虞翻從提升整個江東文化水平的高度來考慮這件事,做一個能夠持久可行的發展計劃。江東的潛力很大,可是要將這些潛力發揮出來,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。現在屯田的地方還是平原,更多待開發的地方在山區,如果沒有一個整體方案,僅靠個人道德是支撐不了太久的。

虞翻趁勢提出將揚州治所遷至陽羨。他認為,揚州的轄區大多在江東,而歷陽在江西,揚州刺史無力顧及,每年的例行巡視都難以實現。因為制度原因,揚州刺史都不是本州人,而以中原人為主,在他們眼裏,揚州就是化外之地,從心裏上就有鄙視,這也是揚州一直以來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。如今孫策崛起江東,應該將揚州刺史治所遷至陽羨,將重心由江西轉到江東。

虞翻的提議得到了甘琰等人的一致支持。孫策沒有輕率的答應唐固的要求,而是很慎重的要求虞翻予以通盤部署,這說明孫策不是一時心血來潮。如果孫策真的用心經營江東,將有大量的資源進入江東,他們當然求之不得。虞翻的建議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,揚州刺史的治所遷到江東,對江東諸郡來說是一個發展的最佳機會,尤其是將在陽羨設立治所,對丹陽的好處不言而喻,陽羨位於太湖以西,對吳郡來說是偏僻之地,在陽羨設立治所,自然是為了更方便關注丹陽。

孫策心知肚明,這是虞翻的一次試探——虞翻是知道他準備撤銷刺史治所這個決定的——要看江東人是否願意表態支持他,有沒有立國的基礎。他沒有立刻決定,宣稱要從長計議,讓虞翻廣泛征集意見,不要急於求成。

虞翻心領神會,躬身領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