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35章 張纮論道(第2/2頁)

他和張纮是舊相識,論年齡,他比張纮年長十一歲,論家世,他四世三公,張纮出身寒門,論學問,他家傳尚書,張纮轉學多師,可是如今張纮是孫策的左膀右臂,他卻是長安可有可無的老臣,無法和張纮相提並論,說皇帝英明又能有什麽說服力可言。

“既不能有復夫子之儒,那董仲舒之儒去後,又當以何家學問治國?觀孫將軍所為,難道是要重興諸子百家?這恐怕也不行吧,諸侯爭立,天下交兵,這難道就是子綱所期望的大同治世?”

張纮笑著搖搖頭。“百家爭鳴,未必就諸侯爭立。諸侯爭立,也未必就百家爭鳴。”

“願聞其詳。”

“百家爭鳴,各抒已見,擇善而從,何必一定要互相爭鬥?比如孫將軍行新政,不僅興教育,更建講武堂以尚武,建木學堂以重工,又欲建政務堂培養官吏,建商學堂研討經濟,士農工商,各興其業,協調發展,哪來的爭鬥?反倒是天下影從,有一統之勢,文先兄一路走來,難道沒發現冀州、兗州都在效仿荊州、豫州嗎?就我所知,好像關中也在學吧,只是人口不足,老臣在位,豪門爭利,形似而神非罷了。”

楊彪臉一紅,訕訕無語。

張纮和楊彪站在院中,隨意而談,雖然偶有交鋒,但總體上氣氛和諧,兩人甚至沒有提及太多眼前的現狀,只是偶爾拿出來做個例子,但兩人都是聰明人,楊彪準確的把握住了張纮要表達的意思。

讓孫策放權是不可能的,到了這一步,孫策只可能前進,不可能後退。原因很簡單:皇權決定了不可能容忍孫策這樣的權臣存在,孫策也不會將大權拱手相讓,任人宰割。別說像漢高祖殺韓信、彭越一樣,就算是像光武帝那樣解重臣兵權一樣也不可能。

第一天會面,雙方點到為止,然後便把話題集中在儒門的得失上。兩人都是儒生,又都是務實派,在這個話題上有很多共同語言。他們都預料到了儒門的衰落,他們也都想為此盡一份力,雖然在具體做法上有些分歧,但大方向卻是一致的,不需要爭得面紅耳赤。

楊修侍立在一旁,一直沒有發表意見。楊彪和張纮都有意無意的忽略了他,他也得以安處其中,不偏不倚。他非常感激孫策的這個安排,張纮是一個最合適的人選,他既能完成談判的任務,又能照顧到楊彪的特殊身份,給楊家、袁家都留了足夠的面子。

……

孫策順江而下,視察丹陽郡的屯田事務。江南天氣暖和些,秋收結束得更早,稻子早就顆粒歸倉,田裏的麥子也種得差不多了。

賀齊、郭暾等人從駐地趕來,向孫策請示冬閑練兵的方案。雖然沒有明說,但孫策陸續為各郡配備郡尉,剝奪了太守的兵權。按秦制,郡不僅有守,更還有尉和監,分別負責治民權,兵權和監察權,光武中興,因為他自己是以郡兵為根基,抓住冬季都試的機會起兵,生怕別人也有樣學樣,所以取消了郡兵都試制度。這和當時的經濟情況也有關系,不能說一點道理沒有,但地方武裝的削弱導致了一個嚴重的後果,東漢再也無法建立西漢的武功。再加上尊崇儒術,崇文抑武,大量儒生進入政權,武將受到壓制,形勢進一步惡化,看似一片和平,實際後果嚴重,平時沒什麽事,到了危難之際卻發現無兵可用。

孫策不想這麽做,他相信只要政策對百姓有利,不把百姓逼到沒有活路,沒有幾個人願意起兵造反,地方配置一定的兵力有助於維持治安,也有利於保證帝國的戰鬥力。忘戰必危,任何一個政權都不能忽視武力,即使不去侵略別人,至少也要讓人不敢覬覦自己的財富。

這世界從來不太平。

恢復郡尉只是第一步,重建郡兵,讓適齡壯丁都有機會練習武藝,熟悉軍陣,既能提供充足的後備兵源,又能重振尚武之風,提高百姓的身體素質,這樣的大事當然不能大意,召集各部將領議事,擬定冬季練兵方案,就成了孫策這個冬季最重要的任務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