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17章 入不敷出

周瑜主要陳述了三個理由:

首先,天下紛亂已久,民心思定。沖質以來,天災人禍接踵而至,東南民變,西北羌亂,無一日安定。中平元年黃巾作亂以來,天下已經亂了十年有余,百姓流離,良田荒蕪,新墳壘壘,所有人都渴望太平,士氣可用。

其次,朝廷西遷,定都關中,占據了有利地形,急切之間難以攻取。益州不僅占據長江上遊,有居高臨下之勢,又是天府之國。朝廷占有關中地利,收益州之糧,儼然當年秦與關東六國之形勢。取益州如斷關中右臂,劫其糧倉,可斷絕朝廷生機。

最後,曹操效仿孫策,在益州推行新政,假以時日,根基穩固,更難攻取。當趁其立足未穩,新政成效未彰之際,主動進攻益州,以免養慮成患。

周瑜說完理由,向孫策行了一禮。“將軍,我再解說一下擬定的方略?”

孫策看看眾人,尤其是兩個長史。張纮沉默不語,虞翻見狀,拱手道:“將軍,且聽他說,再作計較。”

孫策再看看其他人,杜畿也表示可以先聽周瑜說說他們擬定的方略。郭嘉、龐統也不反對。見此情景,孫策示意周瑜接著說。周瑜擡起手,在漢中點了點。

“由荊州入益州,主要有南北兩條路:南則溯長江上行,可直抵益州腹心;北則可溯漢水而入,直入漢中。三峽艱險,易退難進,強行攻取,必然會被阻於江中,損兵折將。漢中雖然也是征途千裏,山重水復,可是比起長江來,難度較小。且取漢中,有四個有利條件。”

周瑜解說了先打漢中的四個理由。

首先,孫策征戰官渡之時,吳懿曾出兵襲擾襄陽,聲援袁紹。如今進攻漢中,師出有名,不會授人以柄;其次,漢中不僅是關中與益州聯系的要害,同時也是產糧之地,可以輸糧關中。奪取漢中,既可截斷關中與益州的聯系,又可取漢中之糧自用,將來在漢中駐兵,毋須從荊州運糧,便可堅守;再其次,漢中向西可直抵武都,進入涼州。如果能攻取漢中,涼州之馬可沿漢水而下;最後,漢中雖與關中、益州相接,但北有秦嶺,南有巴山,不論是從哪個方向增援都不容易,雙方在地利上的優劣不如長江那麽明顯。

孫策聽完,有些心動。攻取漢中,的確難度較小而收獲較大,不但可以用漢中之糧自守,還能聯系武都。馬超已經回了關中,他只能謀求控制武都,奔取漢中,和馬超取得聯系,戰馬資源緊缺的問題就可以得到緩解。看得出來,周瑜、荀攸、辛毗並非一時心血來源,他們是經過精心策劃的,從各個方面都進行了論證,雖然有難度,但絕非沒有成功的希望。

簡而言之,這是一個有一定可行性的方略。

不過孫策並沒有立刻表態。虞翻提醒了他,不管他之前和諸將的關系有多親近,從現在開始,他必須分出尊卑。倒不是有了實力,可以擺譜了,而是需要顧忌其他人的想法。周瑜可以與他並座,那沈友可不可以?魯肅可不可以?

規矩還是需要的,公與私必須分明,要不然什麽事也辦不成。他可以保持對下屬的尊重和愛護,但凡事都有度,過猶不及,太過隨便反而會害了他們。恃寵而驕這種事歷史上從來不少見。他現在開始,他要適應這種身份的變化,不能再像以前一樣隨便。

作為上位者,他的責任不是發表意見,而是綜合考慮其他人的意見,結合自己的判斷,最後做出一個盡可能合理的決定。如果急於發表意見,什麽事都自己說了算,那還要謀士、部屬幹什麽?

真正的霸王項羽就是這麽幹的,他的結局已經證明了這麽做不行。再聰明的人都無法以一人之力管理成千上萬的人,聽取別人的意見和有自己的決斷一樣重要,不可或缺。

“諸君,你們有什麽意見,或者有什麽疑問,大可發問。”孫策擡起手,輕叩案幾,再一次申明。“就事論事,莫及其余。”說著,眼神有意無意地瞥了虞翻一眼。此子嘴太毒,要特別提醒。

虞翻咧嘴一笑,不以為然,卻將目光轉向了張纮。孫策明白,也轉頭看向張纮。論年齡,論身份,都應該由張纮先發言。雖然他已經了解張纮的傾向,可是在這樣的場合,他必須當眾表明自己的態度。

張纮也很自覺。他撫著胡須,向孫策微微欠身。“將軍,我以為不妥。”

周瑜眼神一閃,似乎沒料到張纮態度如此鮮明,一點也不含糊。

孫策也覺得有些意外。“先生詳言之。”

張纮轉身又向周瑜點頭致意。周瑜已經回座,躬身還禮。“請子綱先生指教。”

“指教不敢當,只是有幾點意見,供將軍參考。”張纮不緊不慢。“首先,就師出有名而言,吳懿出兵襲擾襄陽固然是事實,但一來規模較小,二來難以坐實是吳懿本人指使,因此大舉進攻漢中,難以服眾,難免給人欲加之辭的感覺。其次,正因為漢中產糧,吳懿即使不需要關中、益州的支援,也能堅持足夠長的時間,對我們來說,速勝的可能性極小。再其次,涼州的確有馬,但武都進入漢中的道路崎嶇難走,成本太高。最後,將軍可能不太熟悉荊州的實際情況,高估了我們的實力。荊州這幾年雖然安定,新政也有一定的成效,但積儲遠不如將軍希望的那麽多,支撐不起曠日持久的戰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