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81章 選官四科(第2/2頁)

東漢重儒學,儒生大量入仕,對行政造成了嚴重的影響。很多儒生擅長言論,短於實務,說起道理來頭頭是道,辦起事來一塌糊塗,引起了有識之士的擔憂。漢順帝時,先有左雄改革選官之法,限定孝廉為官的年齡,希望選出真正能處理政務的官員。漢桓帝時,黃瓊又提出注重行政能力,將選官範圍由儒生擴展到能吏。黃琬後來任五官中郎將,與陳蕃一起選拔三署郎,就是依造黃瓊這個標準。

改革總是要得罪人的,黃琬、陳蕃很快被人構陷中傷為朋黨,陳藩免官,黃琬被禁錮,改革無疾而終。光和末年,黃琬復出,本想繼承黃瓊遺志,但亂相已現,第二年黃巾起事,這時候再提選官制度改革已經不可能了。

這件事既是黃琬的驕傲,又是黃琬難以忘懷的痛,他常常覺得如果漢桓帝不是死得那麽早,事情不會發展到這一步。現在聽到孫策提起選官四科,提到黃瓊的改革,有意建政務堂培養通曉政務的能吏,繼續黃瓊和他未竟的事業,他感慨不已。他設想過很多,甚至想到孫策有可能利用他來對付袁紹,卻沒想到孫策會和他提及選官四科。

可是仔細一想,這又再正常不過。朝廷存亡之際,不可能改革。袁紹以世家立身,他也不會輕易改變對世家有利的選官制度。只有孫策敢為天下先,又注重實力,他想選拔更多有實際行政能力的官員簡直太正常不過了。

怪不得他不殺自己,又費了這麽多口舌,逼著自己直面心中之賊,原來目的在此。他把朱儁拉去做講武堂祭酒還不夠,他還想讓自己幫他建政務堂,培養官吏,發揚光大大父黃瓊的遺願。

黃琬看著案上被血染紅的書,一聲輕嘆。“沒想到世英公的知音會是一個少年武夫,真是造化弄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