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05章 王佐之才(第2/2頁)

伏完啞口無言。關系到天子血脈,他不敢輕易阻攔。

荀彧接著說道:“陛下,臣竊以為,自光武皇帝推崇儒學,養士一百余年,珍惜名節的士人固不少,但矯枉過正的弊端也漸深,清流、濁流之分就是其一。這世上何嘗有絕對的清,又何嘗有絕對的濁?不過是標榜名聲、互相吹捧罷了。黨同伐異,互相攻擊,黨錮因此起焉。”

天子點頭表示同意。他對黨人其實沒什麽好感,袁紹就是黨人領袖,可是他都幹了些什麽?伏完這句話說得不合時宜,他倒是不貪不腐,可是他有什麽用?

見天子不反對,荀彧進一步建議道:“聖人之道,在乎中和。凡事過猶不及,清濁如是,文武如是,關東關西亦如是,此皆不得不除之積弊也。國難思良將,如今天下大亂,正是名將用命之時,關東出相,關西出將,若一味排斥武人,排斥關西人,如何能中興大漢?讀《孝經》退敵嗎?讀書讀至如此地步,難道是聖人所希望的?”

伏完面紅耳赤,不敢再置一辭。荀彧不僅見識過人,對儒家經典同樣熟悉,他根本說不過他。

天子卻深表贊同。當此危難之際,只靠那些博通經典的書生是不行的,他們什麽忙也幫不上,伏完就是典型,家傳尚書四百年,又是尚公主的貴戚,危難之時卻無一絲用處。要想平定天下,中興大漢,要靠荀彧這樣的讀書人,要靠皇甫嵩那樣的名將,要靠各種有實幹才能的仁人志士,還抱著那些清流濁流、關東關西的迂腐觀念只會自取滅亡。

天子欠身施禮。“令君高明,不愧為王佐之才,朕雖愚昧,敢請詳言之。”